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川木里一带的石炭纪地层,是一套区域浅变质碳酸盐岩、泥质岩、硅质岩及少量碎屑岩组合体,含牙形石、菊石、珊瑚类等化石,前人未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顶底完整,层序、接触关系清楚,含有一定生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故以木里邛依剖面为正层型剖面,将该套地层建立岩石地层单位-邛依组。本文对邛依组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概要介绍了四川西部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成果──修订后的四川西部地层区划和岩石地层序列。该成果主要进展是系统修订了全部岩石地层单位,全面理顺和完善了岩石地层序列,在构造结合带上建立了特殊的岩石地层层序。新建了前震旦纪的下喀莎组,确定了盐井群的地质时代为早震旦世,并提出将九顶山地层小区归属于扬子地层区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3.
川西金沙江一带的志留—泥盆纪地层,前人没有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层序及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清楚,岩性特征明显,且含一定生物化石,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根据前人所测白玉县山岩乡然西剖面,将上述地层正式建组───然西组。本文对然西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四川木里一带的石炭纪地层,是一套区域浅变质碳酸盐岩、泥质岩、硅质岩及少量碎屑岩组合体,含牙形石、菊石、、珊瑚类等化石,前人未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顶底完整,层序、接触关系清楚,含有一定生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故以木里邛依剖面为正层型剖面,将该套地层建立岩石地层单位──邛依组。本文对邛依组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川西金沙江一带的志留-泥盆纪地层,前人没有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层序及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清楚,岩性特征明显,且含一定生物化石,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根据前人所测白玉县山岩乡然西剖面,将上述地层正式建组-然西组。本文对然西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四川康定金汤一带的早二叠世地层,通过地层清理发现,前人所测康定金汤石喇嘛剖面和野牛沟剖面的顶、底完整,层序及接触关系清楚,有较丰富的生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且有别于金川小区的“东大河组”、“三道桥组”、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故在本区新建立铜陵沟组。本文对该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井(WFSD-1)的ASR三维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龙门山前陆逆冲带与其下伏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和上覆的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及地应力状态存在有重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在汶川地震中,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表现为在强烈的区域性挤压背景下,深部物质沿壳内拆离层自SW向NE方向的"层状"流动,在地壳上部转化为沿映秀-北川断裂(YBF)的快速垂向挤出,而其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作自SE往NW方向的重力滑覆,东侧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则表现为自NE往SW方向的走滑或右行旋转。晚新生代以来,扬子地块相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造山带并无明显的或大尺度的陆内俯冲作用发生。龙门山前陆逆冲带深部高温低粘度物质垂直向上的、快速的流动和挤出,直接导致了"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而松潘-甘孜地块E向扩展导致龙门山前陆带的强烈挤压和陆壳增厚及深部应力和地震能量的积聚则是诱导深部位移场发生突变和物质快速垂向挤出的主因,E向扩展是深部地震能量积聚和快速垂向挤出作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ASR地应力测试得出的主压应力方向完全平行于GPS同震速度场的位移方向,似乎表明ASR测试获得的原地应力场或许真实地反映了或最接近于地震过程中的构造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8.
四川康定金汤一带的早二叠世地层,通过地层清理发现,前人所测康定金汤石喇嘛剖面和野牛沟剖面的顶、底完整,层序及接触关系清楚,有较丰富的生物化石,岩性特征明显,且有别于金川小区的“东大河组”、“三道桥组”,具备建立岩石地层单位条件。故在本区新建立铜陵沟组。本文对该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汶川科学钻探钻孔地质实体(岩芯)的构造研究、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法)地应力测试,结合区域构造和汶川地震NW向余震带的综合分析,提出沿映秀-北川断裂走向的狭窄范围内存在一组NW-SE向构造,其总体产状为:走向N48°W,倾角中等,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总体走向和ASR地应力测试获得的一组最大主应力方位(侧伏方向224°)和最大水平应力方位(44°)接近垂直。NW-SE向构造,除少数发育为宏观的断裂构造外,多数表现为密集的裂隙系(或隐断裂)和隐伏断裂,以逆冲性质为主,局部略具左行走滑特征。映秀-北川断裂两侧相向倾斜的NW-SE向裂隙系表明其两侧存在有方向相反的运动,映秀-北川断裂属两侧具有不同形成机制和相向位移的双侧走滑型断裂。映秀-北川断裂的同震垂向位移受NE-SW向构造和NW-SE向构造双重因素制约,在汶川地震的主震带与NW向余震带叠置部位具最大的垂向位移量。从时间尺度分析,在汶川地震的全过程中,仅开始时刻表现为自NW→SE方向的强烈逆冲作用,随后的主要时间段内均表现为沿断裂带方向的运动和自SW→NE方向的逆冲。NW-SE向构造的形成是龙门山深部应力和能量长期积聚的结果,强震发生时,初始时刻的自NW向SE方向的强烈挤压,瞬即转换成自SW向NE方向的运动和强烈挤压。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是由NW-SE向挤压作用长期积累和诱导,并叠置在区域NW-SE向主导的挤压构造应力场之上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但在发震后,它主导了地震能量自震源区沿断裂走向向NE方向的快速传递和扩展及NW向强余震的发生,地震能量在NE-SW向强烈挤压过程中得到最终释放。因此,映秀-北川断裂在地震的不同阶段,其性质存在差异,在地震宁静期或弱震期(应力积累和闭锁期)以自NW往SE方向的逆冲性质为主,兼有右行走滑特征,但在强震期(应力释放和解锁期),除发震时表现为强烈的继承性逆冲作用,随后即转化为以平行断裂带走向自SW向NE方向的快速运动和扩展及自SW往NE方向的逆冲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