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为了使新疆某铜矿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利用IGS站数据进行GPS联测,通过GAMIT/GLOBK等专业软件进行基线和坐标解算,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向WGS-84坐标系再到CGCS2000坐标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GIS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和上机实践操作的熟练掌握。为适应地理信息化遥感学科及行业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遥感专业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本文针对GIS专业遥感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对实验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大纲、内容体系、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考核方式等提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实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雷孝恩  李新伟 《大气科学》1992,16(3):361-369
将Gifford和Legg使用的拉氏动力学技巧从地面层延伸到行星边界层(PBL),讨论了平均风和湍流的垂直非均匀性以及大气稳定度对中尺度扩散特征的影响,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解析表达式,理论结果与野外实测资料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结果表明,经典的湍流统计理论不能直接用来研究中尺度范围的扩散,要合理地考虑动力学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一的庙底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该文化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以植物种子、果壳、木炭等为研究对象的大植物考古研究方法),在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杨官寨遗址和西坡遗址获取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两处遗址共采集、分析了160份浮选样品,共获得3403粒炭化植物种子,包括1597粒粟(Setaria italica),414粒黍(Panicum miliaceum),少量大豆(Glycine max)和稻米(Oryza sativa),以及1460粒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豆科(Leguminosae)、藜(Chenopodium album)等在内的非农作物遗存.通过两处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结合其他庙底沟时期中原地区遗址植物考古研究显示,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较为典型的旱作农业传统,粟、黍类小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稻米发现数量虽然很少,但是不论各聚落等级规模,几乎都有发现;大豆仅在个别遗址有发现,并不普及.杂草方面以狗尾草、豆科种子和藜为主,其他杂草数量很少.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一特点与庙底沟文化各遗址较为统一的文化面貌相契合.而通过与周边区域农业特点的比较,又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独特性,比如粟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性要高于周边其他旱作农业传统区域,也许从一方面也反映了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的古代人群对更为高产粟的需求程度要更高,与其较高的遗址数量、规模和人口密度相符合;而稻米在庙底沟文化遗址中也普遍存在,尽管出土数量都比较有限.通过遗址出土农作物遗存与可食用非农作物遗存比例分析,以及相关动物考古研究,庙底沟时期的诸遗址已经明显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经济模式,家养动物和农作物资源远较之狩猎采集获得资源重要,推测已经完成了由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的转变.因此认为在庙底沟时期的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的诸遗址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社会.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GIS专业《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学科前沿知识欠缺、与生产实际脱节、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思路。该体系围绕摄影测量学的基本命题构建以知识模块为单元的《摄影测量学》教学内容框架,既包括了摄影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又涵盖了实践(实验)和创新创业训练。根据行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条件确定改革内容,并进行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