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冰  顾兆炎  胡滨  李镇梁 《沉积学报》2004,22(4):603-608
发生在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古生代以来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其原因仍含糊不清。碳同位素研究显示,伴随F-F事件全球碳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对中国南方F-F事件地层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的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广西桂林杨堤上泥盆统灰岩剖面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泥盆统存在两次碳同位素正偏移,分别出现在下rhenana带和F-F的界线,其中,出现在F-F界线的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广西垌村以及欧美和非洲等地的上泥盆统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对广西桂林附近的杨堤和垌村剖面F-F界线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模式的分析发现,这次正偏移可能是由多次次级变化组成,与F-F事件中生物的灭绝步骤相似。  相似文献   
2.
桂林地区海相泥盆—石炭系发育,剖面露头连续,具有不同沉积相和不同生物群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可与国内外同类剖面对比.本文对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桂林南边村剖面等作了介绍,依据牙形刺、菊石、有孔虫、介形类、腕足类、珊瑚等多门类化石的地质分布,以及生物事件、岩石(沉积)事件,对泥盆—石炭系界线作了探讨,为不同沉积相和生物群的泥盆—石炭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桂林组时代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桂林组原称“桂林灰岩”,是丁文江(1928)命名,代表上泥盆统。赵金科、张文佑(1952)修定为代表上泥盆统下部含Cyrtospirifer的暗色灰岩层,时代限于晚泥盆世早期。标准地点在桂林市西侧老人山。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85)开展桂林市1:5万城市  相似文献   
4.
李镇梁 《地质论评》1981,27(2):184-184
广西区域调查队三分队近年来在玉林地区开展1:5万区调工作时,于玉林附近发现早泥盆世笔石相地层。这是继在钦州地区发现早泥盆世笔石相地层之后的又一新成果,为广西早泥盆世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以及研究广西地壳运动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1:5万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丰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按国际地层委员会1997年提出的奥陶系划分方案,对桂林奥陶系作了重新划分,上奥陶统之底界与传统的“中奥陶统”底界相当;中奥陶统底界从传统的“下奥陶统”内通过;下奥陶统底界从白洞组之底上提至“黄隘组”内火山碎屑岩之底。  相似文献   
6.
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的平行不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内各阶之间,除“柳江运动”形成的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平行不整合外,过去一直认为是连续沉积整合接触的。文章以大量资料,从宏观特征、地层(生物带)的缺失,结合地层层序、沉积环境(相)的变化,首次论证了诸多平行不整合的存在,并给予了命名。  相似文献   
7.
桂北中、晚泥盆世生物群及年代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北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化石丰富,经系统工作,建立了较系统的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牙形刺、竹节石、介形类、珊瑚、腕足类生物带,为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近年桂北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成果 ,对泥盆纪末至早石炭世生物群作了较系统的总结 ,划分了若干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生物 (组合 )带 :有孔虫 12个 ,珊瑚 11个 ,腕足类 6个 ,牙形刺 5个 ,菊石、介形类各 2个 ;并提出了年代地层划分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桂林不同沉积相泥盆—石炭系界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 1∶5万和 1∶2 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丰富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按国际地层委员会 1997年提出的奥陶系划分方案 ,对桂林奥陶系作了重新划分 ,上奥陶统之底界与传统的“中奥陶统”底界相当 ;中奥陶统底界从传统的“下奥陶统”内通过 ;下奥陶统底界从白洞组之底上提至“黄隘组”内火山碎屑岩之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