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辫状河流属于冲积河流的主要类型,对流水地貌景观、水生栖息地和河流开发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根据辫状河流演变过程与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定义与形态特征进行综合描述,并给出常用的形态表征方法与参数。总结辫状河流的4种野外地形观测方法以及水槽试验和数值模型的应用,比较它们的适合范围;描述辫状河流的不同形态单元的组成,列举沙洲形成、汊道调整与横向迁移、岸滩侵蚀、河漫滩淤积等基本演变规律;对比分析水流功率、床沙粒径、泥沙补给、滨河植被、河谷宽度等影响辫状河流形态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青藏高原不同空间尺度辫状河流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是河流动力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段的辫状河道形态及变化主要受尼洋河入汇、河谷边界条件及滨河植被的影响,时空变化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值得研究。利用1986—2021年遥感数据提取河道-沙洲-植被主要形态参数(主河道迁移率、弯曲率、面积等)分析辫状河道形态的复杂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主河道迁移率最大为483 m/a,曲率减小3.43%,植被面积逐年增加到8.05 km2。米林—派镇段辫状河道受边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影响,主河道在尼洋河汇入前呈横向单侧摆动,汇入后雅鲁藏布江主河道同时发生横向与纵向摆动;2013年以来该河段的植被仅有11.8%的覆盖区域对河床产生抑冲促淤的正向反馈并促进沙洲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1955~1980年期间,为了开辟牧场和发展牧业,在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中开挖了人工沟渠,建设了排水工程,排水直接加速了沼泽萎缩和储水能力降低。利用1981~2012年的水文气象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日干乔大沼泽现有人工沟渠的平面分布、排水模式,估算沟渠的排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干乔大沼泽中,现存有效人工沟渠100余条,沟渠总长度为292.77 km;沟渠以放射状、平行状、网状和零散状分布,其中,平行状人工沟渠的长度最长和水力坡度最小;利用曼宁公式,估算出32a(1981~2012年)日干乔大沼泽中人工沟渠的总排水量为15.043 2×10~8m~3,平均年排水量为0.470 1×10~8m~3,一年中,中雨以下降水日和无降水日人工沟渠总排水量为0.47×10~8m~3,中雨以上降水日人工沟渠总排水量为0.99×10~4m~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