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位于黄汲清教授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甚至彼此互相交织、迭置和改造,而酿成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2.
《海洋科学基础讲座》,是日本东海大学编篡的一套海洋科学基础知识丛书。全书共十三卷。该书是目前世界上,介绍海洋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一部巨著。我国科学出版社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正组织翻译出版,即将陆续与读者见面。该书所涉及的海洋科学领域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五五年八月三日午后約三时十分,在本溪市臨近后湖(即本溪湖)北面的一座小山,突然發生了巨大的响声,附近一公里以內的人都曾听到。我們听到这个响声之后,立即向發出响声的那座山望过去,見到山坡附近有无数的石塊,向下滾动,并且山坡頂部的岩層發生了很寬的裂縫,以大約每秒钟1~1.5公尺的速度裂开,裂縫逐漸擴大,五、六秒鐘以后才漸漸停歇下來。 筆者現在把該山的地質情况及發生地滑现象与發生裂縫的原因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占据着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甚至彼此互相交织、迭置和改造,而酿成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性。反映出大地构造发展上的多旋回特征。同时古陆壳增积波浪式传递,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地质学界对大地构造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地壳构造发展规律。以立论根据和研究方面不同,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新桥滑坡群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二级公路所经新桥古崩塌体(岩堆)规模巨大,形成历史久远,当地人民称其为“垮山地势”。新桥滑坡群是在新桥古崩塌体基础上形成的。由3块小滑体(E、F、G)构成的一个大型的岩堆滑坡群。每个滑坡规模不等,发育阶段不同,成因各异。新建二级公路推荐方案路线垂直于E、F、G3个滑坡主轴线,从滑坡体中上部通过。文章通过分析滑坡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详细描述了各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定性及定量两个层次上综合评价了该滑坡群的稳定性,分析预测了工程对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该滑坡群的工程地质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直接威胁路线安全的E、F、G3块滑体的综合治理措施。从工程角度出发,总结了滑坡区的公路选线及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山东半岛地质构造特征 山东半岛的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山东台背斜的东半部。西以沂沭深断裂体系与山东台背斜西半部分界;其南界在灌云、沭阳一线,与扬子准地台的苏北拗陷区相接;东、北面则为黄、渤海所包围。全区地势为一沿海环山,中部起伏的丘陵地区。崂山海拔高达1,130米,为半岛的最高部分,其次为崐崙山872米、艾山836米、骡山772米等。本区南缘赣榆、灌云、沭了一带及西缘平度、昌邑、高密以西一带为现代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9.
探索海洋,揭示其秘密,已成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点课题之一。早在六十年代初,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探索海洋的手段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近十余年来有关海洋地质的报告,胜似雨后春笋相继问世,但把这些资料系统地整理成册者还廖廖无几。为适应海洋开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日本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由东海大学编辑出版了一套《海洋科学基础讲座》丛书,共分十二册,概括了海洋科学的各个领域,而《深海地质学》就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的地层,系1961年在宁镇山脉之首次发现。我们将其划分为“独立”的地层小单元,其理论根据是:①地层中所含生物群独具特色,有Schwagerina tschernyschewi化石带;②沉积建造别具一格,以粉砂质页岩或石灰质页岩为主,并夹有灰岩层或透镜体,与其上覆、下伏地层均迥乎不同;③与下伏地层船山群之间,具有一明显的侵蚀面,与上覆栖霞组灰岩段之间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