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建立薄互层地震物理模型,分别从低频和高频入射时地震记录的振幅谱形态、振幅、频率特征、AVO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入射频率对煤系薄互层模型地震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频率对薄互层层数变化反映敏感,高频入射时振幅谱形态可分辨的厚度比较小,分辨率较高;振幅谱幅值以及主频值的变化与薄互层的总厚度和波长之比有关,并且随着厚度的增加其变化规律符合薄层的振幅调谐规律与频率调谐规律;入射频率不同时,AVO曲线特征也不相同,在进行薄互层资料的对比解释及AVO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入射频率所引起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储层流体的地球物理特性,解决储层流体物理模型建模难题.本文首次采用环氧树脂材料和高分子吸水材料制作复合材料的方法,探索开发了储层流体模型材料.首先,介绍了储层流体材料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即配制基体材料,配制储集分散液,真空混合,浇注固化.其次,对储层流体材料的微观结构、纵波速度、频谱特性等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最后,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考察了储层流体材料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制作的储层流体材料的综合特性与储层流体地质体特征有很好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控制水和气的含量来制作不同流体含量、不同纵波速度和不同主频的储层流体模型,为储层流体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起伏地表构造条件下,共中心点反射已不复存在,其波场特征较为复杂,速度分析时受浅层动校畸变影响较大,加上其他干扰因素,利用常规处理手段已很难得到较为准确的近地表构造和起伏地表浅层的叠加速度.为此,设计了两个物理模型,利用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对模型进行了数据采集.在采集到的地震物理模拟数据的资料处理过程中,对单炮记录进行向上延拓,然后再进行速度分析,并在动校正后多次调整叠加速度来得到视叠加速度,从而避免了浅层动校畸变大的影响.物理模型的模拟实验及处理结果表明,向上延拓是解决近地表构造和起伏地表浅层叠加速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近地表构造的视叠加速度,利用这样的叠加速度成像,可以得到近地表构造和起伏地表浅层构造较为真实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震物理模拟的研究目标由地质构造发展为不同类型的油气储层,明确震源指向性及介质非均质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提高物理模拟数据的可信性及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激光测振新方法对震源指向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了更加精确的指向性结果,形成了模拟数据振幅补偿方法.制作了具有不同尺度特征的非均质样品,在50 kHz至1000 kHz超声频段下对纵波速度及能量进行了测试,明确了不同的波长/介质尺度比(λ/a)范围内纵波速度及干扰波与有效波能量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地震物理模拟超声频段下射线速度向散射速度的转折点出现在λ/a≈2处;散射速度向等效介质速度的转折点出现在λ/a≈100处.当满足λ/a>200条件时,干扰波与有效波能量比小于5%时,可认为满足储层模拟的等效介质条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塬区延安组煤层地震响应复杂问题进行地震物理模拟研究。首先,研发适用于黄土塬地表干黄土层和煤层的模型材料,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用在硅橡胶中添加硅气凝胶粉末的混合材料模拟疏松黄土塬地表层,选用在硅橡胶中添加超细碳粉的混合材料模拟低速低密度煤层;通过模具控制层位、逐层浇筑、三维雕刻起伏地层等方法,制作黄土塬区典型地质结构的三维地震物理模型,并开展地震物理模拟及地震成像分析。结果表明,延安组煤层与围岩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形成较强的反射振幅,对下部地层的成像有较强的屏蔽作用;较厚的多组煤层之间会形成层间多次波,影响下伏地层的成像。用地震振幅属性对煤层进行刻画时,计算时窗大于40 ms更有利于煤层识别,但由于煤层存在调谐效应,用地震属性预测煤层厚度存在一定陷阱。   相似文献   
6.
瑞雷波是分布在自由表面附近的P-SV面波,具有强振幅、低频、频散的特征,常用于工程物探,而在油气勘探及深部探测中常作为一种"干扰"波,会影响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需要将面波净化处理。为实现面波衰减,本文将工程物探方法和石油物探技术相结合,通过面波频散曲线反演获得高精度的近地表模型,在三维近地表横波速度模型基础上进行面波正演,利用面波模型自适应匹配相减的方法将其减去,在不伤及有效波的情况下将面波的影响降至最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常规面波衰减方法伤及有效波、损失低频弱信息、导致资料有效频带变窄、对地震构造解释及反演造成负面影响等缺点。最后应用实际数据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