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前后,距震中约75km的三马坊地热测点的高精度地温观测仪器(分辨率0.0001℃),记录到持续50多天、温度上升幅度达0.15℃的明显的地热异常。本文研究了该异常变化的特点。在总体上,异常为幂函数型升温形态。在地震发生前几天,地热异常呈现“相对下降—下降速率变缓—急剧回升—短时平稳—地震发生”的过程。本文还对地热异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铁路系统的评估可看作为一个模糊多属性的群决策过程。本文利用先整体综合,再加权,最后决策的模糊折衷型群决策方法求解该问题。其中,在确定属性的权重时,运用质量功能配置思想,以乘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使得属性的权重更为客观;在确定多样性专家的评价权重时,同时考虑专家的权重和相对一致度两方面的因素,以使决策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本文建立了一个利用质量功能配置思想来确定属性权重的模糊决策数学模型,是QFD思想和TOPSIS方法的有机结合。最后,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一、前兆反应 1995年10月6日6时26分,在唐山市古冶(39.8°N,118.5°E)发生了Ms5.0地震,震中在宝坻地温观测点N85°E 125km的位置(图1)。9月18日之前,宝坻地温观测点日平均变化幅度为0.0008℃。9月17日7时井孔水温为21.0171℃,9月21日14时宝坻观测点井孔水温为20.9960℃,累积下降幅度为0.0211℃,下降速率平均约为0.0004℃/h。21日15时温度回升,到25日24时,井孔水温基本恢复正常,水温恢复  相似文献   
4.
自80年代末,在首都圈陆续建立了一批精密地温观测点(温度计的分辩率为0.0001℃),开展了地温前兆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实测资料和一些典型震例.本文分析了首都圈地温观测的正常动态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典型震例的分析,研究了地温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地温前兆异常形态为阶变型、上升型和脉冲型;它的异常开始至发震时刻最短为28h,最长达1个月左右,皆属短临异常.它的异常幅度为正常日变幅度的几倍至十几倍,但温度的变化量不大,地震前异常累计值最大仅为0.12℃,可谓震前地温的微动态异常.综上所述,精密地温观测记录到了明显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短临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5.
一、观测点分布概况自1988年以来,首都圈陆续布设了一些地温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所使用的SZW数字式石英温度计是由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付子忠研究员研制的.表1列出了观测点的概况. 表1所示的观测点,都是利用原有钻孔安放的测温探头.有些测点有水位、气压、体应变观测手段.测井最深的为五里营(533.72m),最浅的为赤城(70m).这些井孔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