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边晓龙  张静  王潇逸  余海军 《岩石学报》2020,36(5):1354-1368
路农岩体位于滇西北羊拉铜矿区南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广泛发育层状矽卡岩型矿体,而斑岩型矿化较弱。其斑岩型铜矿化的潜力如何是羊拉铜矿床研究与勘查工作的难点之一,路农岩体岩石成因及源区认识存在不足。为此,本文选取路农岩体中新发现的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路农岩体暗色包体显示高镁闪长岩特征(Si O2=53. 83%~63. 91%、Mg O=2. 30%~4. 46%),寄主岩石属于I型花岗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二者具经典弧岩浆岩特征,富集Rb、K、P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与里农岩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右倾型,但二者稀土元素总量差异较大(∑REE=114. 8×10-6~261. 6×10-6),寄主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更为明显(LREE/HREE=3. 81~13. 96),而暗色包体显示更强的负Eu异常(δEu=0. 31~0. 47)特征。结合岩体侵位时间(238~230Ma,锆石U-Pb年龄),认为路农岩体可能形成于后碰撞或碰撞晚期的背景下,板片断离造成软流圈物质上涌,携带少量幔源熔浆底侵于下地壳,诱发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熔浆,二者在深部岩浆房混合形成混合熔浆,向上侵位至浅部地壳,经过结晶分异形成路农花岗闪长岩,包裹的幔源镁铁质岩浆残余体低度分异形成暗色包体。角闪石和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特征指示路农岩体侵位较深(4. 35~7. 24km)、压力较大(121~178MPa)、岩浆温度(777~836℃)较高,氧逸度(logf_(O2)=-13. 84~-12. 77)相对较低,不利于形成大规模斑岩型铜矿化,因此路农矿段斑岩型矿化不发育。  相似文献   
2.
云南马厂箐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东部,是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有关的大型多金属矿床。本文以其矽卡岩型矿化中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U-Pb定年技术开展了成分和年代学测试分析。根据石榴子石的手标本及镜下特征,将其划分为早(Grt I)、中(Grt II)、晚(Grt III)三个世代,其中SiO_(2)、CaO、Al_(2)O_(3)、FeO含量分别为34.15%~36.97%、32.55%~34.40%、0.03%~10.47%、和15.6%~28.3%,属于钙铝榴石-钙铁榴石固溶体系列(Gro_(1-47)And_(51-99)),Grt I较Grt II和Grt III更富含钙铝榴石。三者均富含高场强元素(Th、U、Nb、Ti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Sc、Y、Sn等)。稀土配分总体呈现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GrtⅠ从核到边Eu均为负异常,GrtⅡ和GrtⅢ核部显示微弱的Eu负异常而边部显示强烈的Eu正异常。石榴子石化学成分及岩相学特征表明早-中期流体处于一个弱氧化、近中性、相对封闭的体系,以扩散交代为主;晚期流体则处于高氧逸度、酸性、相对开放的体系,以渗透交代为主。LA-ICP-MS原位U-Pb同位素测试获得49个石榴子石的U、Th、Pb含量分别为1.95×10^(-6)~56.85×10^(-6)、0.01×10^(-6)~4.74×10^(-6)和0.10×10^(-6)~9.45×10^(-6),T-W图解获得^(206)Pb/^(238)U下交点年龄为34.77±0.38Ma,限定了矽卡岩矿化的时间。综合研究区已有岩浆活动(38~34Ma)、斑岩型矿化(36~34Ma)时限,认为马厂箐斑岩型矿化和矽卡岩型矿化属于同一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是义敦岛弧南端规模最大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矽卡岩矿物以石榴子石为主,多以粒状或粒状集合体产出,偶见与透辉石共生。根据穿插关系及光学特征,将该矿床的石榴子石分为早(Grt I)、晚(Grt II)两个世代。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两类石榴子石开展了系统研究。石榴子石的SiO_2含量为34. 47%~36. 29%、Ca O含量为32. 48%~34. 59%、FeO含量为20. 58%~28. 17%、Al_2O_3含量为0. 01%~5. 39%,计算获得其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Gro1-29And69-98)。Grt I较Grt II更富钙铁榴石组分,而Grt II更多发育振荡环带。石榴子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8. 72×10~(-6)~368×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REE/HREE=2. 13~3104)、多正Eu异常(δEu=0. 53~13. 6)。亏损Rb、Ba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Rb=0. 02×10~(-6)~3. 75×10~(-6),Ba=0. 01×10~(-6)~0. 74×10~(-6),Sr=0. 01×10~(-6)~3. 23×10~(-6)),富集Th、U和Zr等高场强元素(Th=0. 01×10~(-6)~27. 8×10~(-6),U=0. 83×10~(-6)~98. 7×10~(-6),Zr=0. 03×10~(-6)~175×10~(-6))。Grt II的稀土元素总量、LREE/HREE比值、δEu值、Y和U含量总体高于Grt I。石榴子石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及变化特征表明,矽卡岩化早期的流体为相对封闭、酸性、氧逸度较高的体系,热液扩散交代作用占主导,多形成无环带的石榴子石;而晚期,流体演化为相对开放、弱酸性-中性、氧逸度相对较低的体系,渗滤交代作用占主导,多形成振荡环带发育石榴子石。此外,石榴子石中较高的Zn含量(Zn=1. 42×10~(-6)~37. 2×10~(-6))说明成矿流体富集Zn,可能暗示了一定的锌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