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俊  王旋  陶继华  付金钟  纵浩然 《地质学报》2019,93(12):3061-3081
以短时间内巨量喷发为特征的大火成岩省一般被解释为是地幔柱作用的产物,但是关于小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的源区和形成机制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选择吉尔吉斯北天山造山带中小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通过~(40)Ar/~(39)Ar同位素定年精确厘定这些玄武岩的形成时代,并利用全岩地球化学以及单矿物成分分析揭示其岩石成因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吉尔吉斯北天山中Uchkuduk小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年龄为81.5~84.0 Ma,明显早于吉尔吉斯天山造山带中其它地区玄武岩(58~76 Ma)。其主要斑晶矿物为橄榄石(Fo_(72.5~91.4))、铬尖晶石(Cr#=13.2~50.1,58.0%~76.2%FeO_T和12.5%~20.4%TiO_2)和单斜辉石(Wo_(47.3-51.3)En_(35.5-43.2)Fs_(9.37-14.2))。Uchkuduk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与OIB极其相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显示Pb、Sr、Nb-Ta的正异常以及K的负异常,并且具有正的ε_(Nd)(t)值(+5.28~+5.42)、适度高的(~(87)Sr/~(86)Sr)i(0.7038~0.7047)和(~(206)Pb/~(204)Pb)i(18.231~18.339),暗示其来源于一个富集的软流圈地幔源区。橄榄石斑晶中高的NiO含量和Fe/Mn比值、低的CaO含量,与典型的来源于辉石岩熔体所结晶的橄榄石特征一致。此外,计算的原始岩浆成分落在L+Ol+Cpx+Grt共结线附近,同时具有高的FeO_T(11.2%~11.7%),TiO_2(2.01%~2.12%)含量,表明Uchkuduk玄武岩来源于石榴石辉石岩为主的地幔源区。该石榴石辉石岩源区可能与早期的地幔交代事件有关,通过俯冲再循环洋壳物质与周围橄榄岩的固相相互作用形成。Uchkuduk玄武岩原始岩浆形成所对应地幔潜能温度1574~1598℃,与地幔柱边部的热异常相当。因此,我们提出吉尔吉斯天山造山带及其邻区的晚白垩世-古新世小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可能是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低程度(10%)的部分熔融产生—系列的碱性玄武质岩浆。  相似文献   
2.
皖南绩溪县太子山含矿岩体位于皖南绩溪县北东侧,为下扬子地块南缘与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属近年来该地区钨钼找矿新突破。太子山单元从属于伏岭复式岩体,辉钼矿化多呈细脉状及浸染状产出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为获得其成矿年龄,首次对7件辉钼矿样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数据显示,辉钼矿模式年龄介于(132.8±2.0)~(140.5±2.0)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5.8±2.2)Ma,等时线年龄为134.6±3.5 Ma,与伏岭岩体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133.9±1.1 Ma)高度一致,表明太子山单元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且成矿与岩体关系密切。辉钼矿Re质量分数介于0.706×10~(-6)~12.190×10~(-6),平均值为4.648×10~(-6),表明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4件辉钼矿δ~(34)S_(V-CDT)值介于7.20‰~8.00‰,平均值为7.725‰,显示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成矿时代处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大爆发成矿的第2阶段,即构造体制大转折阶段。其与周边长江中下游及钦杭成矿带中典型钼矿床类似,同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产物,反映了当时该地区软流圈上涌、岩石圈伸展减薄、壳幔混合作用逐渐加强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研究花岗质岩石侵位的温度.压力条件是了解造山带深埋变质和抬升剥蚀的重要手段之一.华南广泛发育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大多数为过铝质岩石,其中印支期花岗岩尤其明显(〉91%为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过铝质花岗岩由于缺乏常用的确定压力矿物角闪石而难于计算其形成压力.白云母是一种特征的过铝质矿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用于计算形成压力,因此可以用来限制过铝质花岗岩体的侵位深度.本文研究了南岭东段龙源坝杂岩体中印支期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特征,根据显微镜观察,龙源坝印支期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都存在原生和次生白云母两种成因类型.但是,化学成分上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白云母具有高的Ti,A1,Mg和Na含量,相对低的Fe和Mn含量,化学成分判别都属于原生白云母.相反地,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的白云母化学成分判别都属于次生白云母.根据龙源坝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压力计计算结果以及岩体形成背景的讨论,化学成分判别为原生白云母计算的压力是合理的,而次生白云母计算的压力不合理.计算的龙源坝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压力平均为-5.9Kbar,对应的深度为。19km.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可能是在地壳挤压加厚构造背景下深部熔融,并侵入结晶形成.  相似文献   
4.
5.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发育,岩浆岩出露面积超过13 000 km~2,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岩石均有发育,并以大别山、长江中下游和皖南地区较为集中。本研究在安徽省不同岩浆岩带共采集159块样品开展岩石密度和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测试,结合前人对安徽省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元素的测试结果,首次对安徽省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的放射性生热元素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岩浆岩总体上U、Th、K平均含量相差较大,花岗质岩石及中酸性火山岩的U、Th、K含量较高,基性岩浆岩的U、Th、K含量较低;不同类型的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相差较大,花岗质岩石和中酸性火山岩生热率相对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宽,基性岩浆岩生热率较低且变化范围较窄;金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花岗岩生热率超过5μW/m~3,为高产热花岗岩;岩浆岩的热贡献主要来自于U和Th的放射性衰变热,K的衰变热贡献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10%。通过本文研究,结合前人对安徽省地质地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岩浆岩放射性生热对安徽省温泉分布、干热岩勘探和U矿床勘探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安徽省后续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武夷地区资溪-光泽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资溪岩体的年龄为236~238 Ma。结合收集的华南内陆地区已有的印支期岩浆岩的年龄资料,观察其年龄在SE-NW向和SW-NE向的时空变化情况,发现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岩年龄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到北西内陆地区呈逐渐年轻的趋势,而在大致沿武夷山走向的南西到北东方向上呈宽阔的近水平的线性分布趋势。印支期沿海岩浆弧在~260 Ma消失20 Ma之后,~240 Ma在距离海沟大约400~500 km的武夷山地区大规模出现,是水平俯冲造成的华南内陆新生岩浆弧形成,类似于新生代北美拉拉米造山和墨西哥中部的水平俯冲情况。由于加厚的中、下地壳温度较高,少量水平俯冲前端脱水形成的地幔岩浆侵入中、下地壳,带来的热很容易造成中、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北武夷地区大量印支期花岗质岩浆岩。  相似文献   
7.
赣南版石和蔡坊盆地流纹质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29.2±2.3 Ma和138.0±2.4 Ma。综合报道的同时期火山岩年龄,可以确定武夷山西缘发育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时限大约在145~130 Ma。版石和蔡坊火山岩SiO_270%,属于高硅流纹质岩石,具有较低的Fe_2O_3~t/MgO比值(平均值1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中-重稀土元素,具显著的Eu负异常(δEu=0.06~0.20),类似于湿冷氧化性流纹岩,可能由来自交代岩石圈地幔的富钾岩浆结晶分异形成。湿冷氧化性的版石和蔡坊流纹质火山岩在武夷山西缘出现,并没有扩展到华南内陆,很可能表明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南地幔的影响范围主要位于武夷山西缘及其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8.
华南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并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岩石,按矿物组合可将其分为含典型过铝质矿物白云母、电气石、黄玉的强过铝质花岗岩(SPG)和含角闪石、黑云母等镁铁质矿物,而缺乏典型过铝质矿物的弱过铝质花岗岩(WPG)两大类。黑云母是花岗岩类岩石中最常见的镁铁质矿物之一,其成分特征可以有效示踪花岗岩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源区性质。以赣南印支期龙源坝岩体和湘中白马山岩体为例,对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中两类过铝质岩石的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WPG中黑云母富镁、贫铝、贫铁,属镁质黑云母,而SPG中黑云母贫镁、富铝、富铁,属铁质黑云母。黑云母平衡结晶温度和氧逸度估算结果显示,WPG比SPG具有更高的岩浆温度和氧逸度。WPG属于壳幔岩浆混合产物,而SPG则来自于接近纯地壳沉积物质部分熔融产物。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判断源区性质,无法单独判断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
岩浆化学混合作用长期通过岩石地球化学进行识别,一直缺乏直接的矿物学证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浙江江山碗瑶乡上墅组内薄层状玄武粗安岩夹层中的单斜辉石矿物环带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工作,探讨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岩浆动力学过程,为江山地区新元古代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证据。研究表明,单斜辉石以斑晶和基质两种形式产出,斑晶发育核-幔-边结构,其中幔部和边部包含有较多的钛铁矿、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矿物包裹体,表明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过程。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基质和斑晶辉石都属于普通辉石,斑晶辉石从核部、幔部到边部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CaO和MgO含量增加、Al2O3和Na2O、K2O含量逐渐降低,但是基质辉石具有相对较低的Ti、Al和Na含量,且与斑晶边缘成分类似。单斜辉石原位微量元素组成表明,斑晶单斜辉石从核部到边部具有相似的特征,呈现Th、La、Nd和Ta等元素相对富集,Nb、K、Ti和Pb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温压计算结果显示斑晶和基质的形成温度较低(1040.3~1122.3℃),斑晶核部结晶深度较深...  相似文献   
10.
赣西北麦斜岩体以灰白色中细粒等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本文通过锆石LA-ICP-MS法测得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433.4±7.1Ma(MSWD=0.82)和431.8±6.0 Ma(MSWD=0.43),表明其属于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含少量角闪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硅(SiO_2=62.0%~71.43%)、高钾(K_2O/Na_2O=0.88~2.42)、富碱[(K_2O+Na_2O)=5.39%~8.12%]、低Fe_2O_3(2.61%~5.70%)、MgO(0.96%~2.90%)、CaO(1.39%~5.11%)、TiO_2(0.27%~0.67%)、P_2O_5(0.06%~0.10%)含量,整体弱过铝质(A/CNK介于0.98~1.25之间,平均为1.08)特征,且P_2O_5含量与SiO_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上表现为富集Rb、Th、Pb和LREE,亏损Nb、Ta、Ti、P、Ba、Sr等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5.00~40.42,平均为17.17],弱到中等Eu负异常(δEu=0.63~1.00,平均为0.77)。岩石具有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8444~0.708962,ε_(Nd)(t)=-7.48~-7.22,t_(2DM)(Nd)=1.75~1.87Ga,平均为1.81Ga],相对较高的(~(87)Sr/~(86)Sr)_i比值和低ε_(Nd)(t)值及较古老Nd模式年龄暗示其来自以古元古代地壳为主要成分的部分熔融作用产物。综合实验岩石学以及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麦斜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中、下地壳中-基性岩(如角闪岩)的水不饱和部分熔融,初始岩浆中可能有一定量的幔源物质混入,并经历了广泛的角闪石、黑云母、钛铁矿、榍石、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幔源物质是华南古元古代时期经历了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而形成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可能形成于陆内后碰撞环境,由幔源基性物质底侵,导致华南早古生代中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广泛分布的华南早古生代陆内岩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