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202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航磁异常的几种计算机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应用计算机对航磁异常进行分类存在很大局限性。为克服这些局限性,将航磁异常分类的结果从定性水平提升到定量水平,这里应用三种分类方法在计算机上对航磁异常进行分类。经实例检验,分类结果令人满意,有效地改进和实现了用于航磁异常分类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2.
航磁异常轴向特征提取算法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分析航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在平面等值线追踪基础上,根据封闭等值线之间的关系并应用离散卡洛变换,自动检测和绘制航磁异常轴向图的方法,将该方法用于新疆某地航磁异常分析,发现了断裂构造,有效地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地电磁测深的资料处理与正、反演软件都是FORTRAN语言编写的,由于FORTRAN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这个软件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是因为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算法已经比较成熟,将它全部用其他语言移植也比较费时费力,为了避免资料的浪费,提高大地电磁测深的资料处理与交互式系统的开发效率,并且更加完善其功能,在开发大地电磁测深二维交互式正反演系统时,对大地电磁测深中的计算部分仍用现有的FORTRAN程序,对有关的界面与图形诉开发部分用VC++语言来编写,以增强和体现其交互式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大气压和53千巴之间的五个压力条件下所做的透辉石高压结构研究表明,组成结构的 M(1),M(2)和 Si 三种多面体的大小呈现出不规则的缩小.M(1)和 M(2)多面体的体积约缩小5%,而 Si 多面体的体积仅缩小1%.透辉石和深绿辉石(另一种单斜辉石)的高压结构变化的对比表明,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透辉石的四面体和 M(1)多面体压缩较小,而硅酸盐链的折曲程度较大;透辉石单位晶胞参数的变化为:在一个大气压下,a=9.7456(7).b=8.9198(8).c=5.2516(5)A 和β=105.86(1).到53.0干巴压力时,a=9.612(2),b=8.765(1).c=5.1793(2)A 和β=105.32(1).压力的增高对相等的均匀温度因子的影响极小.某些结构特征[〈M(1)—O〉,〈M(2)—O〉.O(3)—Si—O(3)和 O(3)—O(3)—O(3)]随着由于 T 或 P 引起单位晶胞体积的变化,显示“相反”变化的特性,而其它结构特征(晶胞参数β和〈Si—O〉)则不显示出这种变化.根据 P—V 数值按 Birch—Murnaghan 状态方程加权拟合计算出的总模量及其压力导数分别是1.14(4)毫巴和4.5(1.8)。结构的压缩率受 M(1)和 M(2)键的控制.牢固的 M—O 键平行于最小的可压缩方向(∈_1),而最大的可压缩 M—O 键方向垂直于(∈_1),并介于两个最大可压缩方向∈_2和∈_3之间,近似45°.  相似文献   
5.
目前航磁异常的计算机检测手段单一,现有检测方法停留在定性研究的水平上,无法适应实际需要。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将航磁异常计算机检测结果从定性水平提升到定量水平,这里提出了将图像处理中的离散KL变换方法应用于航磁轴向异常检测的新思想。经实地实例检验,效果良好,这一思想对研究航磁异常计算机检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航磁异常的计算机检测手段很单一,现有的检测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解释的最终结果停留在定性研究的水平上。这里提出了将图像处理中广义的霍夫变换方法用于航磁串珠状异常检测的新思路,将航磁串珠状异常检测的结果提升到定量研究的水平上。经实例检验,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的电磁噪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野外电磁测量已很难回避各种输电线的干扰,且有时各种输电线已影响到地震台站的电磁测量。高压输电线的电磁场规律如何对各种电磁测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自行研制的阵列大地电磁测深仪对长春—哈尔滨超高压输电线的电磁场进行了实际观测,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高压线的电磁场规律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观测数据、雷达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15日河北保定一次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背景高层干冷,低层有暖脊,整层大气较为干燥。冷锋过境引起地面风力加大,锋面触发干对流后,冷池出流进一步加大了地面风速,湍流加强并出现扬沙。(2)对流云内存在水平弱风区,其径向速度近于0 m/s,弱风区后侧的雷达回波强度呈增加趋势。雷达低仰角0径向速度区的上方有水凝物粒子迅速集中、生长,生长区内径向速度为5~10 m/s,降雹区域上空各仰角均为0径向速度。(3)下击暴流和动量下传引发了干对流大风,降水粒子的蒸发、拖曳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气流下沉,其中蒸发作用的贡献更显著。(4)干对流消亡后,锋面东移,锋后西北风减弱,扬沙天气结束,较小的近地层风通量有利于沙尘粒子缓慢下降,地面能见度好转但PM10浓度依然较高。(5)夜间冷空气下沉,上游输送的沙尘粒子随之沉降,造成了浮尘天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