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2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326篇
地质学   772篇
海洋学   218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4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increasing occurrenc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water bodie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Efficient in-lake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 proliferation are needed, their in-vivo detection to obtain a real-time response to their presence,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hysiological state after the applied treatment. In-vivo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hav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a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experiment, chlorophyll and phycocyanin fluorescence sensors were used concurrently to detect stress caused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applying an electrolytic cell equipped with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 on a laboratory culture of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 The inflicted injuries were reflected in a clear transient increase in the phycocyanin fluorescence signal(for 104 %? 43%) 24 h after the treatment, which was not the case for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gnal. In the next 72 h of observation, the fluorescence signals decreased(on 40% of the starting signal) indicating a reduction of cell number, which was confirmed by cell count(24% reduction of the starting concentration) and analysis of extracted chlorophyll and phycocyanin pigmen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iability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wo sensors as a useful tool for in-vivo detection of induced stress, provid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lake treatment and decision upon the necessity of its repeti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also resulted in a lower free microcystins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相似文献   
2.
右江盆地二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海绵礁由于生长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因而具有两种类型的海绵礁特征;成礁期可确定在中二叠统祥播阶晚期→晚二叠统;海绵礁造礁旋回由礁基→礁核→礁坪→礁滩→礁顶组成。对Ⅰ类海绵礁底部所产生的不整合面,文章首次提出属事件沉积不整合面,并对其成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濮阳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39个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挂牌成立.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4.
对天区0112-35的UKST物端棱镜底片上的11个类星体候选者进行了光谱观测,证实为类星体,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认图及光谱图。11个类星体中有6个属于角距小于4角分的3对类星体;1个类星体-星系对。  相似文献   
5.
~~锐意进取谱华章——濮阳市国土资源局发展纪实@沈殿军  相似文献   
6.
引言农田灌溉是一种最易提高干旱地区农业产量的方法。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比,谷物产量可提高6倍,根块植物产量可提高4—5倍。因此,农田灌溉在渴望得到更多粮食的干旱地区,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农田灌溉使这些地区获得高产稳产,同时减轻了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华蓥市赵子秀山变形体的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秀山变形体位于华蓥市西北部,变形体一旦失稳将直接对华蓥市造成威胁。本文从斜坡地质结构、变形破裂特征、地貌演化及人类工程活动(采煤)入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变形体的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变形体的形成是下部含煤层的中倾角反向层状结构斜坡在河谷下切过程中发生倾倒-拉裂变形所致,同时,后期的采煤活动对拉裂变形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数值模拟中人为边界的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边界条件预测是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人为边界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边界流量变化复杂难于预测的问题,讨论了人为边界条件的处理方式和实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具有人为边界的二维潜水含水层系统。预测结果表明,受区内人工开采影响,边界流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边界由流出边界转化为流入边界,结果符合地下水系统变化趋势,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沈文杰  林杨挺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2008,24(10):2407-2414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住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陶奎元  沈加林  姜杨  余明刚 《岩石学报》2008,24(11):2647-2656
雁荡山岩石地貌由叠嶂、方山、石门、柱峰、锐峰、岩洞、天生桥和峡谷、涧溪、瀑、潭、湖等岩石地貌组合而成。其形成的地质学、岩石学基础是白垩破火山岩相与构造。不同类型地貌景观反映了这一破火山构造。断裂切割、重力崩塌与流水侵蚀是形成此类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地质作用。雁荡山岩石地貌在形态、成因和审美学意义上均有别于我国砂砾岩岩石地貌、碳酸岩岩石地貌和花岗岩岩石地貌。雁荡山地貌可作为流纹质火山岩地貌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