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太平洋区的边缘海是全球构造壮观区域之一.在板块构造图案中,它既是板块聚敛带又是岩石圈板块张裂区.在这些边缘海中尤以南海更为突出,它是东南亚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本文根据新近获得的一些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和海上钻探研究成果,试图以板块构造观点,对南海新生代岩石圈板块的构造变动与沉积分布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不当之处请予指正.一、南海新生代岩石圈板块的演化南海位于印度洋-澳大利亚、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的聚合处,直接或间接地受这三大板块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控制,且在整个地史演变过程中,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也较为复杂.本-阿勃拉姆和上田(Ben-Avraham&Uyeda,1973)在南海中央海盆发现有东西向地磁条带的存在;而后泰勒和赫茨(Taylar&Hayes,1979)又进一步测定南海海盆的地磁异常条带具有良好的线性,走向为北东东,并根据其对称性,确定了海盆新生代扩张轴位于北纬16°附近,其主要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早中新世(17—32m·y)这与Watanabe等(1977)按照热流值确定的年龄(14—36m·y)基本吻合.据地震折射资料认为:海盆为洋壳性质,厚度变化在5—6公里之间.路德维格(Ludwing,1970)曾在其些折射剖面上见到声波速度为6.5—7.4公里/秒的层3(L3)厚度约为正常洋  相似文献   
2.
1979年12月至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进行科学合作,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用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的《维玛》号调查船作观测船.调查项目有海洋重力、磁力、多道地震、单道地震、地震声纳浮标、地热流、测深、海底取芯、拖网取样等.测区范围及测线位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1979年12月至198o年8月我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合作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在这期间,在北部陆缘投放了165个声纳浮标,其中152个浮标剖面能求解.分析研究这些成果,作者等(1982)曾发表了本区沉积物的速度结构分布一文.本文将选用揭示上、下地壳层或层_2、层_3的声纳浮标段,结合区域声纳浮标和折射资料,对南海北缘(包括部分海盆深海平原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作一初步讨论.讨论范围:东经112°—120°,北纬22°—14°附近(图1).  相似文献   
4.
南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英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南海是在欧亚板块上发生发展的.其区域板块主要是元古代(2300—1288Ma)以来多个时期形成的地壳块体构成.其基本格局:西北为印支、华南元古代一古生代陆壳微板块拼合区;中部是白垩纪—中新世洋壳或过渡壳扩张区;东及东南部是由垩纪以来过渡壳复杂聚敛区.它们先后经历了7个旋回的构造作用,形成了7个微板块区34个地块(带).二、南海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中中生代开始的大洋板块作用下,欧业板块东南缘发生张裂和海底微扩张的结果.白垩纪(126—120Ma)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产生北东向M8-M17线状磁条的洋壳海盆以及海盆两侧北东向被动陆缘沉积盆地等造海构造系列和自垩纪—始新世西北婆罗州和菲律宾聚敛构造系列.渐新世—中新世(32一17Ma)第二次海底扩张在中央海盆出现近东西向5d一11线状磁条的洋壳,南海南、北两侧地壳减薄,异常地幔发生及被动陆缘沉积盆地等造海构造系列和迭加在婆罗州和菲律宾前期聚敛带上的聚敛构造系列等,均是这个时期产物.后期吕宋等菲律宾聚带发生逆时针旋动并向北迁移35°,使南海的洋壳从马尼拉海沟向东消减,从而导致南海边缘海的形成.三、南海两次海底扩张和相应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沉积盆地,特别是南、北西陆缘区白垩纪—始新世、晚渐新世一中新世两套生储盖组合相迭置的陆缘含油  相似文献   
5.
1979年12月至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利坚合众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合作,在南海中部和北部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用地震声纳浮标系统在北部陆坡下部测得了异常上地慢(259V36处),那里水深2.3公里,地壳厚7.48公里,地幔顶部的部波速度为7.68公里/秒.本文试图利用已采集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反射地震、地震声纳浮标、测深、重力、磁力等)对这里的地壳结构和上地幔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可能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何廉声 《地球学报》1984,6(2):65-74
<正> 黄汲清教授(1979)在研究板块构造演化模式时曾经强调指出:板块构造是长期的、多阶段发展的,也就是说是多旋回发展的。它包括多旋回构造运动(板块俯冲、褶皱造山),多旋回沉积建造,多旋回岩浆活动(花岗岩、火山岩等)以及多旋回找矿作用。南海及其周缘的地质构造就是板块构造多旋回发展的一个实例。本文试图根据南海及周缘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对其新生代(包括晚白垩世)的多旋回构造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西沙海槽—新生代裂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海西北部,东经110°30′—115°30′,北纬18°附近的西沙海槽是一个新生代裂谷。它的发生发展与南海海盆的演化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其研究,无疑是有助于认识和探索南海海盆成因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