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近5ka温度的金川泥炭δ~(18)O记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根据吉林金川泥炭纤维素20a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组成时间序列及其与有关文献资料对比,论述了中国东部过去5000a历史时期温度的变化过程,提供了大暖期、新冰期、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在该区存在的δ~(18)O证据;揭示了在约4590~3600 aBP期间存在1次大幅度自然升温过程,并讨论了此气候自然变暖对干旱、陆地植被和文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第二松花江流域上游小山、松山、两江水电站中长期水文预报研究成果,论述了综合中长期水文预报的研究思路和定性预报、定量预报的分析研究方法。该研究通过2002年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1956—2018年31个气象站月值降水数据,采用M-K检验、Pettit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ARIMA模型等方法,分析青海省黄河流域近63年包括趋势、突变、周期在内的降水量特性以及验证未来5年降水趋势预测变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近63年青海省黄河流域降水具有集中程度高、年内分配不均、丰枯季明显的特点;不同年代的月均降水量均集中在4—10月,且未来月均降水量有上升的变化趋势。(2)年降水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率为(9.07 mm/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增长趋势显著,夏季和秋季降水无显著的增长趋势,2004年为该流域大的降水转折年。(3)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23~32 a,15~20 a,9~13 a以及4~6 a的周期变化规律,四级降水主周期分别对应30、15、11和6 a时间尺度。(4)ARIMA(2,1,4)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1956—2018年降水序列并对2019—2023年降水数据合理预测;线性回归及M-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956—2023年降水序列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率为(9.22 mm/10 a),与趋势预测结果相一致;ARIMA(2,1,4)模型可以对青海省黄河流域进行短期年降水量预测,为当地水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赣北黄茅潭近代湖泊沉积岩芯进行了~(137)Cs、~(210)Pb测试和SCP(球状碳粒)计数分析,阐述了~(137)Cs蓄积特征,结合SCP计数、粒度指标及降水记录厘定了一些事件性沉积层位。研究表明,1986年前后是沉积环境中~(137)Cs行为的转折点;在这之前,~(137)Cs以大气散落为主,其蓄积行为大致与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这之后,~(137)Cs以流域侵蚀为主,其蓄积行为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1953—1954年、1974—1975年、1998—1999年,流域降水丰沛,相应沉积层位~(137)Cs比活度低,这与流域强烈侵蚀稀释了进入湖泊的~(137)Cs有关。1963—1964年沉积层位~(137)Cs蓄积峰稳定而显著,与高通量的大气散落有关,也与当时降水量低,大雨、暴雨次数少,流域侵蚀强度低造成较低的沉积速率等密切相关,是可靠的定年时标。1986年存在同样的气候环境特点,其蓄积峰可能也是存在的,但需要进一步确认。基于~(210)Pb方法,利用多种计年模式计算了沉积岩芯的年代,发现与这些事件性沉积层位具有较大差异。研究认为,在长江中游这种降水高、流域侵蚀强度高的较为复杂的沉积环境中,~(210)Pb计年存在较大误差。复杂沉积环境中近代沉积的定年,有必要深度挖掘~(137)Cs环境行为,在全面阐述其蓄积特点的基础上,辅以SCP计数、粒度指标及降水等识别事件性沉积层位,矫正~(210)Pb计年,是精确建立近代沉积时标的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权格局多次更迭,表现出一种与前期截然相反的社会政治生态。这期间,以都城为标志的王朝的重心,具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年代对比发现,商代夏、周代商、平王东迁、西汉甚至东汉灭亡等改朝换代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与沉积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恶化)对应。研究再次证实早期的中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阐述这种关系的存在:① 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空间是扇状的,且自然环境具有梯度变化的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叠加在气候变化之上,具有特殊的加剧与舒缓区域社会矛盾的作用。② 小农经济具有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敏感性。对西汉所做的案例考察认为,不尽合理的社会体制往往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将这种敏感性在气候恶化阶段“放大”,随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造成的各种危机成为王朝崩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