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汕尾市品清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沿岸泻湖,作者首次对其进行了实地精确测量,面积为23.16km2,湖岸线长39.62km.前人对品清湖的研究认为品清湖潮汐类型属于混合潮中的不正规日潮型,本文测量计算潮汐系数F为1.1,认为该区域的潮汐类型属于混合潮中的不正规半日潮型,分析研究品清湖的沉积环境特征对研究我国沿岸泻湖的形成演化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本文通过对品清湖水文动力、泥沙运移、沉积年代的研究,在对品清湖地质背景、形成演化过程、地形地貌特征、环境动力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对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等分析,全面了解品清湖沉积物的类型、粒度组成及特征,沉积物分布、分区及来源等沉积环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品清湖沉积物主要由黏土、粉砂、砂以及砾石组成,沉积物类型可以分为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砾质砂、砂质砾、砂-粉砂-黏土以及砂等7个类型,其中黏土质粉砂是品清湖的主要底质类型.沉积物的来源有多源性或受多种动力因素影响,主要有4种来源,具有典型泻湖港湾沉积的特点,品清湖的底质分区可划分为6个区域,不同的区域反映了不同的物质来源和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部断裂系研究及其物理模拟实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南海西部断裂系是由四条典型的走滑断裂所组成的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此断裂系主要是在白垩纪以来的印-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模拟实验,探讨此断裂系的成因、演化过程,认识到此断裂系经历了五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新构造运动意义。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主要有火山活动、地壳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珊瑚礁区第四纪火山活跃,到现代已停止活动,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山岛;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0.05mm/a;西沙群岛等岛礁地壳运动则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7~-0.10mm/a,岛礁中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南海西北部珊瑚礁区内地震活动较强,尤其是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生了6.1级和6.2 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对该区珊瑚礁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莺歌海盆地是南海西北部海域地质灾害类型较齐全的地区之一。根据野外调查资料,本文简要地分析了该区的活动断裂和地质灾害类型。区内活动断裂主要走向呈NW向,该方向的活动断裂主要有红河断裂带、中央拗陷东部断裂带和中央拗陷西部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在地震资料上显示为一倾向SW的正断层,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级带和磁异常分界带,NE向断裂带分布于盆地中部,在重磁异常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带,在北部表现为被NW向的断裂切割。莺歌海盆地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活动、泥底辟构造、滑坡与崩塌等。同时,还对该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2015—2018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重点支持项目“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以马尼拉俯冲带为研究重点, 从深部地球物理的角度探索南海形成演化史与运行规律。项目执行期间, 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协助下, 先后开展和参与5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台站73台次, 海底电磁仪(Ocean Bottom ElectroMagnetometers, OBEM)仪器5台次, 累积放炮达13872炮, 成功获得了60台OBS数据和5台OBEM数据。同时, 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1)基于人工地震探测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 确定南海东北部的地壳属性为受到张裂后期岩浆活动影响的减薄陆壳(12~15km), 划分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边界(Continent-Ocean Boundary, COB); (2)根据多道地震反射剖面, 划分了马尼拉俯冲带北部增生楔前缘的精细结构; (3)圈定了南海停止扩张时洋壳范围; (4)初步构建了南海与菲律宾海板块构造演化模型。本项目为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核心科学问题(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 同时为南海构造演化生命史的“骨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SEABAT8111多波束系统在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海域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单道和多道地球物理调查。探测表明该区珊瑚礁礁体的活动断裂主要有NE、NW、SN向3组。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岛礁区内,是晚燕山期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断裂系,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NW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曾母盆地,以张剪性断裂为主,切割至基底,强烈活动于渐新世至上新世,构成了曾母盆地的主要张裂期,第四纪仍有活动,均为弱活动断裂。SN向断裂主要有南海西部的滨海断裂带,它是南海SN向扩张时期的转换断层,具张剪性,为中活动断裂,是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活动性较强的断裂,该断裂带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南沙海区礼乐盆地沉积地层与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地震剖面、钻井及拖网采样资料的分析,认为礼乐盆地发育有海相的中、新生代地层,存在晚白垩世与晚渐新世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将沉积层分为三套构造层:下构造层较厚,为中生代地层,表现为翘倾断块和宽缓背斜两种构造样式;中构造层较薄甚至局部缺失,为古新世-早渐新世充填的张裂期沉积,表现为半地堑构造样式;上构造层为晚渐新统至第四系沉积,充填区域沉降期海相地层,地层较为平稳。在中构造层沉积过程中发育多排NE向控洼断裂,断裂倾向NW,形成多个半地堑,控制了新生代早期的沉积充填,同时也表现出礼乐盆地在新生代早期受明显的张裂作用。通过对各构造层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认为礼乐盆地经历了挤压、拉张、漂移、区域沉降四个构造演化阶段,是一个以中生代地层为主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8.
花东海盆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汇处,是现今西太平洋俯冲体系中唯一遗留的早白垩纪洋盆,是研究西太平洋俯冲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机制的一个关键区域.前期研究发现,关于花东海盆的基础科学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花东海盆的性质、年龄及形成演化历史如何?南北走向的加瓜海脊是花东海盆的东部边界吗?其隆升机制和构造属性如何?花东海盆的西部边界是马尼拉俯冲带吗?其各构造单元流体作用及其与花东海盆的构造关系如何?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在花东海盆开展主动源与被动源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采样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采用纵/横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取花东海盆及其东/西边界的深达地幔的精细速度结构,为构建西太平洋俯冲构造体系跨圈层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另一方面,为中国未来在花东海盆大洋钻探计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获取深部速度结构是认识南海形成演化模式的基础.海底地震仪(OBS)二维与三维深地震探测技术是获取深部速度结构最成功的方法之一.OBS三维探测结果揭示:西南次海盆横跨残留扩张脊两侧洋壳不对称增生的速度结构特征;东部次海盆具有4种不同洋壳类型的速度结构;珍贝-黄岩海山链是在海盆停止扩张后6~10 Ma岩浆活动形成的;东沙隆起区显示了张裂期后的岩浆活动及其上涌通道;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前缘是受到张裂期后岩浆活动影响的减薄陆壳.IODP367-368钻探区实施的OBS三维探测将以建立南海洋陆转换带(COT)张裂-破裂机制模型为科学目标.OBS三维探测方法在南海各向异性、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等方面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 分析对比了3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断裂样式和裂谷带的走向与岩石圈的初始热流变结构密切相关.对比模拟结果与陆缘的断层样式, 推测在张裂初期, 陆坡区比陆架区具有相对热减薄的岩石圈, 从而导致不同构造位置上发育不同的裂陷特征.受下地壳和软流圈韧性流动的影响, 断层越是靠近扩张区, 倾角变得越平缓.实验揭示, 破裂首先以点状出现, 这些点不断扩大并互相连接形成连续的扩张区.共轭边缘常具有对称的形状, 向海盆方向对凹或者对凸.当离散边界附近有刚性块体时, 扩张区域的边界会明显受到地块边缘形态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 推测破裂过程可能以较粘性的方式进行.西北次海盆的发育可能是沿着中-西沙地块北缘深裂陷槽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