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2年9-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获取了163个表层样,综合粒度、有孔虫、介形类、有机碳以及CaCO3含量的资料表明,研究区明显分为两部分,即长江河口现代三角洲扣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根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现代水下三角洲可以分为以黏土质砂扣细砂为主的前缘斜坡区(A区)、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的前三角洲区(B区)扣以砂一粉砂一黏土为主的三角洲向陆架过渡区(C区),呈现较为明显的粒径细化趋势,有机碳与黏土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CaCO3含量的变化不大,从Pejrup图可以看出现代三角洲从A区到C区的动力递减变化。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D区)粒径较粗,有孔虫扣介形类的氧化壳含量较高,有孔虫扣介形类的丰度扣含量也较高,CaCO3的含量较高,与现代三角洲形成明显的对照。对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资料,近岸物质趋向粗化,北支水下沙脊发育,现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展,残留砂面积减少。50多年来河口来沙的减少已经引起整个现代三角洲物质粗化,现代沉积区沉降中心面积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2.
埕岛海域海底冲淤的初步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沉积动力学的角度,在分析实测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出埕岛海域的海底冲淤变化规律,尔后通过潮流场的模拟,数值求解输沙方程,以研究埕岛海域的海底冲淤.初步探讨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来研究海底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岩海岸侵蚀数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基岩海岸需要考虑两大要素:波浪和基岩。1976 年Sunamura 应用线性自动控制理论得到Sunamura 方程,奠定了基岩海岸侵蚀数值研究的基础。1996 年Belov 、Davies和Williams 提出BDW 方程,该方程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岸滩侵蚀演变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河口地区由于流域带来的泥沙沉降堆积,形成了巨大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近年来,由于水土保持和流域建水库使得入海泥沙迅速减少,造成长江河口区岸滩侵蚀态势逐渐加重。根据多年海图资料得到的岸滩剖面变化,长江河口区岸滩侵蚀的演变模式按岸滩侵蚀剖面形态特征分为平直型、宽陡型和尖陡型;按剖面的变化特征可分为平行后退型、下凹变上凸型和宽陡变尖陡型。  相似文献   
5.
综合国内外海岸演化数值研究进展,根据建模的目的和方法,砂质海岸数值模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岸线二维模型和海底冲淤三维模型。80年代的发展趋势是将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90年代开始出现数值模拟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的研究方法。粉砂淤泥质海岸的数值研究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方法,即数学模型和泥沙模型。非线性科学在此领域日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海岸侵蚀的解析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作者根据一线理论和CERC公式建立了海岸侵蚀的数理方程,给出了河流输沙减少和前滨采沙的五种解析模式及其解析解。模式透过自然海岸的复杂性,找出了海岸侵蚀的一些共性。解析解可以作为数值计算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160×10-6,重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42×10-6,稀土元素总量约为202×10-6,轻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重稀土元素含量的4倍。现代三角洲的前缘斜坡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依次大于前三角洲、现代三角洲向晚更新世三角洲过渡区及晚更新世三角洲区。三角洲不同区域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同,均呈现Eu的负异常,δEu介于0.64~0.70之间,平均0.67,在河海相互作用下,随着河流动力的减弱和海洋动力的加强,Eu的负异常加大。南支外Ce的异常与河口锋带有关,晚更新世三角洲Ce的异常与台湾暖流有关。轻稀土元素在现代三角洲前缘斜坡较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在前三角洲区富集,REE在沉积物中的解吸或部分溶解过程是控制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的REE受到粒径和盐度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8.
黄河新入海河口演化及泥沙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6年7月为稳定现有流路和保护三角洲环境,通过人工疏浚,黄河经汊1入海,现场实测和卫星遥感研究表明,1996-1998年新入海河口以1.75km/a的速度向海淤进。黄河洪水期入海后形成高含沙量的泥沙流,其范围水平方向延伸约3km宽,垂直方向则从海底到海面,该泥沙流中部含沙量最高可达30kg/m^3,高于两边,且泥沙流含沙量随潮周期变化,实测表明,表层沙偏东南运移,而中层和底层沙则偏西北运移,这一现象已为LandsatTM资料所证实,中层和底层沙控制新河口的沉积,涨潮时段是形成河口沙坝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工程不稳定性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对多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三角洲的不稳定性比较突出,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主要表现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软弱层是三角洲不稳定的根本因素,是形成海底刺穿、大型海底滑坡等灾害体的基础,尤其是极端条件下触发软弱层流动,所产生的大型海底滑坡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②水下斜坡是三角洲上主要的工程不稳定区;③海底冲刷和年内的动力高速在海底形成的活动层对海底铺设的管线和海岸大坝构成危害;④应高度重视三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底刺穿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地形、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分析 ,发现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存在海底刺穿 .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中下部 ,由河口沙坝之下的前三角洲沉积的软弱层变形造成 .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成因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有很大差别 ,与海洋动力对海底侵蚀密切相关 ,刺穿发生在侵蚀量最大的部位 .软弱层及其刺穿体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