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各种物探手段对渤海海域A构造所在三维区及其东南部的二维区地震资料进行连片地震资料解释、成图,并结合以往勘探成果对目的层新近系明下段及馆上段的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等石油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该构造区实施进一步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研究运用了方差、三维可视化、波阻抗反演、分频以及基于波形的地震相分析等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储层地震属性预测技术研究方面,过去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地震关键面时窗选取、地震属性选择和地震属性优化及融合等方面,很少注意到地震资料极性对储层预测效果的影响。实际应用表明,地震资料的极性判断错误,可能导致储层地震属性预测失败。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论述如何判别地震极性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对渤海海域某构造储层的横向展布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降低了油气的钻探风险。但在三维地震资料未完全覆盖且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区域,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准确落实构造囤闭,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些难点,综合应用时间切片技术、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联合解释技术、地质模式指导下的构造解释技术、精细构造成图技术,在锦州20-A构造的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经钻探也获得了很好的油气发现。该套技术组合在类似地区的构造圈闭识别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烟囱对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利用原始地震数据或单一地震属性对气烟囱进行解释存在严重的多解性.本文采用基于有监督人工神经网络的多属性模式识别技术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气烟囱体检测,并将其应用于渤海辽东湾郯庐断裂带某工区,以摸清油气运移机制和成藏模式,达到预测油气有利分布范围的目的.结果表明,气烟囱体能够更清楚、直观地指示油气沿断裂运移的通道,气烟囱发育部位与浅层气的分布比较一致.研究区内深大走滑断裂是沟通深层烃源岩的主要通道,是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后期活动形成的次级雁列断层对油气具有调节作用,使得部分油气在浅层新近系储层中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性大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再次调节作用的大小,从而控制油气富集层位的差异性.气烟囱检测结果与该区钻井揭示的油气富集规律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认为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的盆地低凸起由于面积小,不能作为有效物源,周边碎屑储层不发育。通过仔细分析Jz—A构造相邻凸起区的钻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该低凸起区沙二早期辫状沟道发育,可以作为有效物源区,沙二晚期发育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在动态物源理论指导下,在精细的古地貌及古沟谷分析基础上,应用宏观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预测了沙二早期辫状河三角洲展布范围。后来的勘探实践与预测结果完全吻合,并发现了中型油气田。该地区沉积储层的成功预测,在类似构造区块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古近系地层,Gassmann流体因子相对常规岩石物理参数通常具有更好的油气检测能力.然而,在由叠前反演结果计算流体因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入新的中间误差.为此,首先基于饱和流体多孔弹性介质理论推导了 Zoeppritz方程的Russell近似表达式,该方程将纵波反射系数表示为流体因子f、剪切模量μ以及密度ρ的函数.进而结合叠前弹性阻抗反演理论,实现了流体因子f的直接计算.该方法兼顾了弹性阻抗反演算法较强的抗噪能力和流体因子较强的油气识别能力,同时有效避免了传统叠前反演方法在间接计算流体因子过程中产生的累积误差.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油田锦州A构造古近系油气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因子f反演结果能够有效识别并清晰刻画出研究区古近系东营组强、中、弱等不同振幅对应的油气层.研究成果指导该区井位部署并得到钻探结果证实,为渤海油田古近系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偏移是一种提高地震资料空间分辨率的方法,它使倾斜反射界面归位,绕射波收敛.对偏移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主要的偏移方法(二维与三维偏移、叠后与叠前偏移、时间与深度偏移)和算法(克希霍夫积分偏移、频率波数域偏移、有限差分偏移);讨论了偏移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各向异性偏移、粘弹性偏移、真振幅偏移、速度综合建模及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像问题;并通过一个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实例验证了新技术在复杂构造条件下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青东凹陷沙河街组三、四段的砂岩储层是渤海湾盆地内主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其储集岩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该砂岩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沙河街组油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74块)、铸体薄片(78决)、扫描电镜(4块)及X射线衍射(77块)等微观分析,对其储层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阶段的划分、孔隙演化模式的确定及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烃类侵位以及构造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的改造,已达到中成岩阶段B亚期.通过孔隙演化分析认为:压实压溶、胶结作用是储层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决定性因素;而多期的溶蚀作用、环边绿泥石胶结、烃类侵位、构造破裂则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储层的储集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是地震解释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就是地震技术与地质思路的紧密结合,以地质模式约束地震的多解性,以地震的精确性约束地质的粗放性。以渤海海域锦州20-A构造为例,从圈闭精细描述和储层预测2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在油藏早期评价中的应用。着重强调了地震技术与地质思路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地质体精细刻画的关键。该套技术组合在锦州20-A构造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0.
90°相位转换技术是通过地震相位旋转90°,使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从而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该技术具有运算速度快、完全尊重原始地震资料,无需井资料和模型的约束等特点,尤其适合海上少井或无井条件下的储层研究。90°相位转换技术在渤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田的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储层的研究精度,尤其是薄层的可解释性。在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