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2019年5月WZ02生态浮标监测数据,建立了两种不同隐层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的叶绿素a(Chl-a)智能预报方法,并对单隐层和双隐层模型的预测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双隐层结构预测结果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深层学习比浅层学习对信息的主要特征提取能力更有优势。同时,对数据样本集合进行了系统预处理。结果显示:Chl-a浓度与溶解氧、pH、浊度和氨氮都有显著的相关性,与表层温度、盐度、亚硝氮和磷酸盐在限定时间段内的相关性不大。通过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验证,发现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质量的改进、数据挖掘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预测结果)都起到明显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温州湾赤潮暴发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利用2019年4~6月海洋生态浮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温州湾赤潮发生前后主要生态要素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温州湾海温春季开始升高,5月初升至约20℃;受山溪性径流和潮流共同影响,表层盐度日内波动明显,变化范围为22~31 PSU,洪水时明显下降。(2)赤潮发生前期,溶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PO4-P)主要受水动力条件控制,赤潮暴发后受藻类生长消耗与天气尺度的洪水补充共同影响。(3)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海温和营养盐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子。最后分析氮磷比值与溶解氧含量演变过程,指出这两个化学指标可作为赤潮发生监测预警指标。研究结果可促进赤潮暴发与水文、生源要素关系的认识,并为赤潮发生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浙南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浙南地区布设10条断面开展春秋航次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调查, 重点对大型底栖藻类的时空分布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61种, 其中包括绿藻门8种, 褐藻门16种, 红藻门36种, 蓝藻门1种, 区系特征明显, 大型底栖藻类的季节演替也非常明显, 春季的物种数(53种)明显高于秋季(25种), 而两个季节都出现的物种只有17种.浙南大型底栖藻类平均生物量为540.16g·m-2, 春季(722.18g·m-2)明显高于秋季(358.14g·m-2);从垂直分布来看, 秋季与春季各断面生物量也并不相同, 秋季低潮区739.45g·m-2>中潮区334.95g·m-2>高潮区0g·m-2;春季中潮区1 943.30g·m-2>低潮区965.03 g·m-2>高潮区290.41g·m-2.从物种优势度可以看出, 两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有相同之处, 但它们在群落的功能地位上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 如春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Mert.) O. Kuntze是第1优势种, 而秋季却成第2优势种.Shannon-Winner指数(H')、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 的平均值秋季分别为1.38±0.66、0.70±0.38、0.93±0.41,春季分别为1.65±1.09、1.07±0.63、0.80±0.38.各断面多样性相差较大, 这与浙南各断面的大型底栖藻类的稳定和复杂性有很大关系, 这一点从群落结构聚类分析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文章采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技术方法》)开展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试点研究,验证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方法》的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评价结果更多代表氮磷水平,不足以客观反映海洋环境承载状况,而适应性验证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略好;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的适应性验证方法增加浮游植物参数,并以区域5年均值为基准,所得结果更为合理。针对《技术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业务化应用和管理的需求,建议:评价指标和具体参数的设置应考虑区位特点和自然属性,在海洋生态承载状况评价参数中增加浮游植物,并加长区域基准值的时间跨度;在集成评价时对指标设置较为合理的权重系数;加强中小尺度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强化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的结合应用。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从浙江典型海湾乐清湾入手,分析了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形成的机制,即自然和人为多种复杂动力因素形成的相互耦合作用下导致生态系统出现了脆弱性,其脆弱性可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两类.固有脆弱性主要由陆海动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径流、气温、降水、波浪、潮流等环境因素.特殊脆弱性由人类开发活动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海岸工程、滩涂围垦、水产养殖、污染等非环境因素.综合以上原因,指出了乐清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并已接近不健康边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虽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但已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严重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程度显著,氮磷比失衡,春季全湾水质为劣四类,夏季76%的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2) 海湾自然水域实际面积缩小近四分之一,纳潮量相应减少了近5.79%;(3) 生物多样性降低,总生物量和物种数逐年下降,海洋食物链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4) 养殖区沉积物质量下降,在水动力作用下易造成"二次污染";(5) 周边的渔业经济下滑,捕捞鱼类个体偏小,且低值鱼类较多.最后对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修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应落实海洋环境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入海污染物控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防治海水养殖污染、利用大型海藻修复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和执法管理体系,使海洋生态系统重新进入良性循环,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海洋灾害造成贝类养殖损失的价值评估是海洋科学与水产科学交叉产生的新科学命题,同时也是渔业经济学与保险价值核算的难题。本文从海浪导致贻贝脱落致灾的角度展开研究,采用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以嵊泗海域作为研究区,通过P-Ⅲ曲线拟合、波高重现期分析,定量研究了台风期间贻贝脱落率与有效波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当有效波高达到3 m时,贻贝开始出现脱落的可能性较大;当有效波高超过9 m时,出现脱落率达100%的可能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作为海洋水产养殖损失保险理赔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浙江省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文章在浙江省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重点防御区划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提炼重点防御区划定的关键技术问题,初步提出划定技术环节、流程和有关技术要求。该技术方法可为浙江省其他县(市、区)划定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提供参考,对沿海地区提高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水交换良好海区的滨海核电厂运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文章选取秦山核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和1990年、1995年和1996年、2010年和2012年邻近海域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以及1985年、2010年和2012年潮间带生物调查资料,对比研究发现,邻近海域营养盐增加明显,夏、秋季水温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略有升高;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明显,小型硅藻(具槽帕拉藻和弓束圆筛藻小型变种)占比呈上升趋势;大中型浮游动物春季丰度和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升高,钩虾在优势种中占比增加;潮间带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上升。分析认为,营养盐浓度升高是藻类密度增加的主要诱因;沉积物有机质增加是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增加的主要诱因;温排水潜在影响是促进琼氏圆筛藻等暖水种增殖,增加小型硅藻占比,引起浮游动物个体变小,使大中型浮游动物数量下降。由此可见,即使在水交换条件良好的海域,电厂温排水的长期生态影响也应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栖息地角度解析东海带鱼种群变动的原因,揭示东海带鱼资源变动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通过综述我国60多年的东海带鱼研究成果,从栖息地选择、种群数量年间波动、生物学变化等角度阐述东海带鱼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表现。【结果与结论】揭示东海带鱼“衰而不竭”除了与带鱼偏r-选择型的生活史特征和摄饵可塑性强的习性有关外,还与其较强的栖息地环境适应性有关,其中温度、盐度和饵料对带鱼的影响较明显。现阶段应重点从海流(温度、盐度)和关键饵料生物历史变化等角度揭示东海带鱼资源变动的原因,为东海带鱼资源保护和生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