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1.
For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the East China Sea,We studie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in the period of 1991 to 2008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circulation model,and calculated Kuroshio onshore volume transport in the ECS at the minimum of 0.48 Sv(1 Sv ;106 m3/s) in summer and the maximum of 1.69 Sv in winter.Based on the data of WOA05 and NCEP,The modeled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Island decreased since 2000.Lateral movements tended to be stronger at two ends of the Kuroshio in the ECS than that of the middle segment.In addition,we applied a spectral mixture model(SMM) to determine the exchange zone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the shelf water of the ECS.The result reveal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coefficient of-0.78) between the area of exchange zone and the Kuroshio onshore transport at 200 m isobath in the ECS.This conclusion brings a new view for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the East China Sea.Additional to annual and semi-annual signals,intra-seasonal signal of probably the Pacific origin may trigger the events of Kuroshio intrusion and exchange in the ECS.  相似文献   
2.
There are obvious periodic oscill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s of storm surg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 The storm surges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the wind stresses and isolated long wave caused by typhoons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stronomical tides and storm surges .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ides and storm surges by using a two 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n 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 use the data of the storm surge induced by Typhoon 8114 . The calculations tally with the measured data we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iodic osculations occurring in the elevations of the surge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de and the storm surge .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forecasting precision may be notably improved if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tides and storm surges is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Argo轨迹资料计算的赤道太平洋中层流(1 000 m深度流场)作为实测数据,从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两方面对5套常用海洋模式产品(OFES、LICOM、HYCOM、ECCO2和SODA)进行了评估。Argo流场显示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呈条带状结构,且存在明显的西强东弱和南强北弱特征。此外,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其相位关于赤道对称。5套模式产品的评估结果表明,SODA流场与实测流场最接近,其时空变化特征都与实测流场基本一致;其次是ECCO2流场,除流场动能偏小以外,其他各方面都与实测流场一致;OFES、LICOM和HYCOM流场的模拟效果较差,但都能再现条带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绿潮生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几年我国绿潮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绿潮藻生活史,温度、盐度、光强和营养盐等对其生态行为的影响,以及绿潮成因、溯源和海洋生态模型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在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绿潮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应侧重于建立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和观测系统,开展针对海洋绿潮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开发业务化的绿潮生态动力学数值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5.
王云涛  黄幻清  柴扉  陈勇 《海洋学报》2018,40(6):131-133
正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柴扉研究员和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渔业海洋学研讨会,于2017年6月19日至20日在杭州召开,这是继上海海洋大学举办2016年渔业海洋学国际研讨会后的第二次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是定量认识物质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解其控制机制以及预测体系变动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研究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输送和生态动力学过程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动的模拟3个方面。物理过程模拟方面的进展,集中在寡营养海区上层海水营养盐的供应机制问题上,在经典的上升流、垂直扩散之外,提出涡旋可能构成一种重要的物理输入过程。而生态动力学过程的模拟方面,90年代前期考虑食物网基本结构,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三大类群构成生物状态变量,氮和磷营养盐以及颗粒碎屑构成其他状态变量;9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铁和硅的限制问题,考虑不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化的预测可能是未来该领域力图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年际变化的模拟,多围绕ENSO事件对初级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问题展开;年代际和地质年代尺度的体系变动问题仍存在争论,相对缺乏有效的数值模拟研究。该研究领域未来应加强生物—化学过程的函数表达、物理模式、中尺度过程、边界交换以及资料获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应对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东海风暴潮与天文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海的风暴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凤暴潮除了决定于风应力和长波效应外,还受到天文潮与风暴潮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利用一个二维数值模式对天文潮与风暴潮相互作用的水位进行了模拟。我们选取了8114号台风加以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相符,由此说明水位曲线中的潮周期波动主要是由于天文潮与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致。数值实验还表明,如果考虑到天文潮与风暴潮的相互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水位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8.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区作为全球海洋三个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igh nutrient and low chlorophyll, HNLC)海区之一, 其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微量元素铁的限制。对于开阔大洋, 大气沉降是海洋表层铁的一个重要来源, 铁元素沉降进入海洋后能够促进浮游植物生长, 进而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泵的响应。本文利用SPRINTARS(Spectral Radiation-Transport Model for Aerosol Species)模式的时长为20a的日均大气沉降数据, 对北太平洋海区大气沉降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进入北太平洋海区的大气沉降量为26.81Tg·a-1, 并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春季最高, 冬季最低, 5月份进入海洋的沉降量达到峰值。大气沉降主要来源于陆地区域, 在风场的驱动下向海洋传输, 因此大气沉降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本文以2010年8月中旬卫星观测到的一次强沙尘(即高大气沉降量)事件为例, 研究了大气沙尘的传播路径。进一步结合2001年4月9—12日及2008年4月20—22日的沙尘事件,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K2站位(47°N, 160°E)附近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沉降——沙尘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 三次沙尘事件后, K2站位的颗粒有机碳通量、叶绿素浓度均有明显增加, 即沙尘事件对北太平洋副极区海洋初级生产力存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型边缘海,也是受东亚季风强烈影响的海区.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输出生产力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指标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而溶解有机碳(DOC),尤其是具有不同生物可利用性组分的源汇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定量评估了活性、半活性和惰性DOC的季节性生产速率,分析了南海有机物时空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收支平衡.模拟结果显示三类DOC的生产均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NPP)高度相关.在海盆内部,DOC生产及NPP在冬季最高,夏季较低.而在北部近岸区域,珠江径流变化控制了NPP与DOC生产,夏季高,冬季低.在东北部的吕宋海峡西侧,黑潮入侵引起的锋面过程造成了高的冬季DOC产率.在西南部的越南岸外,夏季上升流与冬季混合都促进DOC生产.惰性DOC生产对海洋碳封存的贡献不可忽视,其年平均产率为(1.8±0.5)mg C m?2d?1,相当于1000m水层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的2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