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数据库式的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互联网图形用户界面、电子海图、数据可视化等更具交互性的操作方式。针对这种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以ION为基础结合ASP技术,采用目前流行的三层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其中,ION可实现电子海图的可视化,而ASP可实现动态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2.
根据1949—1979年逐月资料,指出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时滞遥相关。通过个例对比与长期资料验证,揭露了当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正常为冷(暖)时,西太平洋低纬地区低空东西风辐合区两边的两个反方向的纬圈环流加强(减弱),辐合区两边的东西风加强(减弱),在菲律宾以东台风发生源地上的赤道辐合带(ITCZ)出现频繁(不活跃),因而台风生成偏多(偏少)。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水份循环规律的探讨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际价值。这是因为在各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水份循环在降水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着重指出,含水份的空气处於不停的运动中,大气中水份循环就不应与大气环流分开来单独考虑。由于在不同天气下能获得各高度上的各种气象因子(风、湿度、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水份循环规律的探讨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际价值。这是因为在各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水份循环在降水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着重指出,含水份的空气处於不停的运动中,大气中水份循环就不应与大气环流分开来单独考虑。由于在不同天气下能获得各高度上的各种气象因子(风、湿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1963年5月-1973年4月的月平均大气和海温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些重要参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本文根据若干统计事实,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热带加热与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指出以130°W为中心的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关键区.关键区为暖水时,蒸发潜热增多,全球大气中半永久性活动系统加强.  相似文献   
6.
3月中,鄂霍次克海海冰的边界扩展到最东和最南。作者把鄂霍次克海中冰的面积超过53%或以上,划为重冰年,冰的面积为40%或以下,划为轻冰年。在重冰年份,150°—154°E 之间冰的南界平均在49°N;而在轻冰年份是在57°N。整个冬季,重冰年与轻冰年的冰盖面积之差平均达几十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约60%的油气产自碳酸盐岩。全球哪些地区、哪些时代碳酸盐岩发育?其时空分布受哪些因素控制?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海外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有指导作用,而且可为了解全球古地理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全球179个碳酸盐岩盆地的数据统计分析,对全球显生宙碳酸盐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在显生宙的各个地质时期,碳酸盐岩均有分布,但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程度不同。在泥盆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而在志留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分布局限。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地区不同。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北美洲、澳大利亚;三叠纪以后,碳酸盐岩发育区域转移至中东、北欧、北非、南美洲;至古近纪和新近纪,碳酸盐岩发育区主要分布于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研究表明,全球碳酸盐岩时空分布受大陆漂移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古生代,古劳亚大陆、西伯利亚、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均位于赤道附近温暖浅海地带,碳酸盐岩发育,上述地区是这一时期碳酸盐岩分布主要区域;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位于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少。中生代,古劳亚大陆漂移至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减少;冈瓦纳大陆解体为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并漂移至低纬度区,发育碳酸盐岩。新生代,碳酸盐岩在南亚地区的增多,这也和板块的位置相印证。另外,当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海侵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当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海退形成陆缘海,碳酸盐岩发育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8.
潘怡航 《大气科学》1978,2(3):246-252
近年来,大尺度海气作用与长期天气过程的关系已普遍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Bjerkness分析了位于赤道太平洋中部坎顿岛的资料后指出,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表温度为暖水时,其上空的纬圈环流(沃克环流)西端的上升分支将东移到坎顿岛附近,并获得加强,这一上升分支同时成为太平洋哈德莱环流的上升分支,这样由于加强了角动量的向北输送,将使得付热带高压、太平洋中部低压槽及东北太平洋中纬度的西风均增强;反之,当赤道太平洋中部与东部的海表为冷水时,则对大气影响的效果相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Bjerkness所分析的是赤道海表冷暖与冬季东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间的联系,没有注意到对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同时在他的工作中也没有应用资料揭露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纬圈环流与经圈输送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于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旱涝、低温等天气的长期预报,所以,有必要分析热带海洋的热状况对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nthly data for 1958-73, the East Equatorial Pacific centered at 130°W is considered as a key region for global climate variation, When the region is warm, the latent heat from the sea surface increases and the semipermanent systems in the golbal atmosphere become more active.  相似文献   
10.
潘怡航 《气象学报》1981,39(1):98-109
通过对两个冬季个例的诊断分析,讨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表具有不同温度时,沃克环流与哈得来环流的三维结构以及它们在角动量和热量输送中的作用。阐述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西风强度影响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