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1.
对中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五大连池青石钻孔湖相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本文主要讨论了正构烷烃的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具有前峰型和双峰型两种分布特征,表明其有机质为混合来源,包括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输入.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自35.2ka B.P.以来,nC27/nC31和ACL指标共同记录了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的植被以草本为主.对C27、C29和C31长链正构烷烃进行了单体碳同位素测定,并利用二元模式估算了C3和C4植物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自35.2ka B.P.以来,研究区的植被以C3植物为主.期间在典型冷暖气候事件中,受温度变化的影响,C3/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有明显的变化,在全新世大暖期(6.0ka B.P.),受温度升高影响,C3植物的生物量显著减少,C4植物的生物量则明显增加;而在两次典型冷气候事件(中全新世降温事件8.2ka B.P.和新仙女木事件12.9ka B.P.)时期,受温度降低影响,C3植物的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C4植物的生物量则相对呈减少的趋势;在末次冰盛期21.0ka B.P.时,受明显低温特征的影响,C3植物生物量高达80.0%,这可能是当时低温的气候特征抑制了C4植物的生长.研究结果对探索我国东北地区C3/C4植物分布格局,并为评估未来气候演化对该地区植被格局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采集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区延长组8段沥青砂岩,对砂岩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沥青的母质特征、形成环境和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1)长8段砂岩沥青中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优势明显,规则甾烷中C_(29)含量相对较高,萜烷系列中四环萜烷含量较高,C_(24)四环萜烷/(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的值为0.26~0.52,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的值分布范围为0.06~0.41,这些都指示研究区长8段砂岩沥青母质来源为混合型,并且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大;(2)砂岩沥青中Pr/Ph为0.67~1.07,同时,沥青中检测出低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沥青形成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较低丰度的伽马蜡烷与C_(30)+藿烷指示沥青的母质形成于淡水或微咸水湖泊环境;(3)长8段砂岩沥青的C31藿烷22S/(22S+22R)、C_(29)甾烷20S/(20S+20R)、C_(29)甾烷ββ/(αα+ββ)和C_(29)重排甾烷20S/(20S+20R)均接近或已经达到平衡值,反映沥青为成熟沥青。将研究结果与已报道潜在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对比,显示出研究区长8段砂岩沥青主要来源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表明长7段烃源岩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烃源岩之一。  相似文献   
3.
地质甲烷对大气甲烷源与汇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甲烷是除湿地外最大的一类自然源,主要包括微渗漏、泥火山、海底渗漏、火山地热区和温泉等,这些地质源每年向大气释放约42~64 Mt甲烷气体,在整个大气甲烷收支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IPCC第四次报告(2007年)以前由于相关调查研究的欠缺,甚至基本数据的匮乏(包括未发现的源)以及甲烷地质成因的复杂性,对地质甲烷等烃类气体向大气的排放通量估算严重偏低.最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者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补充完善了有效数据库,改变了估计偏低的现状,并且使IPCC将地质来源的甲烷单独列项.相对来讲,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包括泥火山等地质甲烷释放通量的原位测量和科学研究仍属空白.因此,适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有利于为开展中国地质源甲烷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大桥金矿硅质岩野外及岩石学特征、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该矿区硅质岩的成因特征,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硅质岩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为75.59%~93.00%,Al/(Al+Fe+Mn)平均值为0.82;大部分微量元素与克拉克值相比处于亏损状态,而Au、Ag、As、Sb、Hg等微量元素富集;稀土元素EREE平均值为88.68μg/g,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其占ce值为0.68~1.21,JEu值为0.77-1.32,LREE/HREE值为2.76~23.32,平均值为14.54,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La/Ce)N平均值为1.22,(La/Yb)。平均值为2.33。地球化学数据在反映大桥金矿硅质岩成因上具有不一致性,但是通过与国内金矿床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可以初步判定大桥金矿硅质岩沉积环境靠近大陆边缘,使得该套硅质岩既受到了海底热液作用,同时又受到了陆源沉积作用的影响,属于热水沉积与正常沉积的过渡类型。然而硅质岩对于该矿床中金在矿源层形成阶段的初步富集所起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潜江组页岩油富集机理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利用岩心图像、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生物标志化合物、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岩石物性、测井及XPT压力试井等资料对韵律层的烃源岩品质、储集性能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王场背斜过渡至蚌湖向斜南斜坡,韵律层干酪根类型均以Ⅰ-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51%~0.80%.王场背斜韵律层内岩石与底部盐岩内的夹层白云质泥岩间的C29甾烷成熟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指示存在运移油.储集岩孔隙度介于7.8%~26.3%.韵律层顶底盐岩厚度大(> 6 m)且横向分布稳定,沉积-埋藏期并未发生严重破裂.在保存条件及储集能力优越的基础上,同层深部运移供烃是构造高部位韵律层中页岩油富集的重要因素,而原地生烃滞留则控制着构造低部位页岩油的富集.   相似文献   
6.
通过泸沽湖沉积物样品的年代学、穆斯堡尔谱学和有机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泸沽湖三万年以来的铁元素与正构烷烃记录,及其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泸沽湖沉积速率稳定,平均沉积速率为0.28mm/a.沉积物中Fe2+相对含量低于Fe3+,Pr/Ph为0.54~1.48,平均为1.04,表明泸沽湖总体属于弱氧化环境.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在C11~C33之间,呈双峰分布形式,∑C21-/∑C22+为0.12~2.66、CPIh为1.20~ 4.37、ACLh为25.68~27.97以及Paq为0.25~0.63,指示泸沽湖沉积有机质母质既有高等植物也有水生生物.泸沽湖沉积物中总铁相对含量(Tot-area)、Fe2+/Fe3+比值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Pr/Ph、∑C21-/∑C21+、CPIh、ACLh和Paq)相关性较强,均是指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用指标:沉积物中总铁相对含量(Tot-area)与湖区降水量成负相关;Fe2+/Fe3+不仅能指示湖泊沉积环境特征,而且与古气温成负相关.利用上述指标重建了三万年以来泸沽湖湖区的古气候/环境,将泸沽湖湖区古气候分为3个阶段:30~20cal.ka B.P.寒冷干燥期、20~ 5cal.ka B.P.温暖潮湿期和5~0cal.kaB.P.寒冷干燥期.其中在12cal.ka B.P.左右出现气候突变为干冷,应为新仙女木冷期.  相似文献   
7.
以松嫩平原西部向海1 420cm湖泊沉积物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AMS 14C年代信息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年代序列;结合沉积物类型、有机质丰度,重点对样品中正构烷烃及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等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各气候指标,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向海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其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高等植物;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呈现明显的奇碳优势,高碳数部分主峰碳主要为nC31,指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且草本高等植物输入丰富;长链正构烷烃(nC27、nC29、nC31)稳定碳同位素整体呈偏正的趋势,并利用二元模式估算出湖区主要高等植被类型以C3植物占绝对优势,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大暖期C4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加;末次冰消期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变化较不稳定,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气候冷干的末次冰消期,气候冷湿的早全新世,气候暖干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前期,气候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后期以及气候温凉变干的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8.
泸沽湖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从泸沽湖沉积物中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子化石,泸沽湖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可归纳为双峰前峰型和双峰后峰型,说明泸沽湖沉积有机质母质来源为混源。较高丰度的中等长度正构烷烃及Paq和(C15+C17+C19)/(C27+C29+C31)比值等指标指示挺水植物及沉水/漂浮植物等水生植物贡献量较大,同时,也说明较大的内源输入可能是泸沽湖TOC含量较高的原因之一。主峰碳及正构烷烃代用指标(C27+C29)/(C31+C33)比值和ACL指示泸沽湖沉积有机质木本植物输入量占优势,这与现今泸沽湖流域植被类型特征相符。纵向上,(C27+C29)/(C31+C33)比值和ACL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趋势性变化,反映出正构烷烃记录的泸沽湖流域草本植被与木本植被相对变化不明显。不同沉积时期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有所不同。3万年以来泸沽湖流域植被演化特征可以分为3个阶段:30~20cal.kaBP气候偏干冷,沉积有机质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沉水和漂浮植物也有较大贡献;20~5cal.kaBP为相对暖湿的气候环境,陆源高等植被对泸沽湖沉积有机质的贡献增加;5~0cal.kaBP(对应剖面205~0cm)气候有变冷干的趋势,沉积有机质物源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为主,同时,具有较多高等植物和沉水/漂浮植物输入。泸沽湖流域12kaBP为干冷气候时期,这在时间与气候特征上与YD事件相符,可能是西南季风对YD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根据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致密砂岩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进展。根据成因将其分为致密常规、致密深盆和致密复合砂岩气藏。致密深盆气和常规致密气成藏过程分别为:储层致密化→气体充注→聚集成藏、烃源岩生排烃→运聚成藏→储层致密化→构造改善。而致密常规和深盆砂岩气在构造叠合作用下则形成致密复合砂岩气藏。常规油气藏的背斜、断层、水动力等封闭机理适用于常规致密砂岩气藏。致密深盆砂岩气成藏机理包括水体封闭、上浮受阻、侧向断层-垂向页岩封闭、地层-成岩作用复合封闭、动态平衡圈闭和驱动压差等成藏封闭机理。其中,学者们较为公认的是动态平衡封闭机理。这种机理实质上为力学平衡与物质平衡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圈闭系统,但仍存在某些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与研究不同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结合实际地质演化的特殊性进行综合判断将为其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