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对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ure,SST)、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为736.94 kg/h,高于夏季的498.87 kg/h。日本鲭渔场的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异,春季主要集中在40°N、151°E~153°E海域,夏季主要集中在41°N、154°E~160°E海域。春、夏两季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渔场SST范围为7~19℃,最适SST为11~15℃;夏季渔场SST范围为8~24℃,最适SST为8~12℃。分析了不同季节的5~50、50~100和5~100 m水温垂直梯度与站位平均渔获率的关系,表明不同季节渔场的水温垂直梯度差异明显,从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在0.10~0.15℃/m组距内达最大;夏季,站位平均渔获率随水温垂直梯度增加而减少,在-0.05~0.00℃/m组距内达最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ΔT_(50~100)(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日本鲭渔获率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991,纬度、经度和T_(50)等次之。同时分析了所选取的3个代表性站点的水温垂直结构,表明在50~100 m水深范围内有温跃层的站点渔获产量较高,因此,日本鲭渔获率的大小可能与50~100 m水深范围内温跃层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年29次南极科考对南极半岛普利兹湾的调查采集到的鱼类进行多样性和分类鉴定,所有站位的样品均由雪龙号采集。位于高纬度普利兹湾内的鱼类多样性和相关的评估尚未知晓。因此,有必要对该调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准确的评估。本航次共捕获鱼类样品99尾,为了克服形态鉴定不准确的缺点,我们结合DNA条形码(COI基因片段)技术对种类鉴定,同时下载NCBI基因库中的公开数据作为参考。利用NJ系统发育树和条形码间隙共准确鉴定出22种鱼类,其中与形态鉴定相对应的有13种,5种鱼类准确鉴定到属的水平,4种鉴定到其近缘种。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显示南极鱼科鱼类在种类组成中属于优势种类,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受调查方法和站位数量的限制,本次调查鱼类表现出较低的多样性和较低生物量,这一结果可能导致对普利兹湾鱼类多样性认识的片面性。结果证明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普利兹湾鱼类的种类鉴定,同时南极鱼类的种类鉴定和分布是了解南极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南极鱼类在大尺度上对其准确的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片段,对采自于台湾海峡的4个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4个斑鰶群体均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度和低的核苷酸多样度;邻接关系树结构简单,且单倍型网络图呈星形结构,二者均未检测到与地理群体相对应的谱系结构;AMOVA和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的计算结果显示斑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微弱,无显著群体遗传结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均暗示斑鰶经历了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大约在5.29×104a前,属于更新世晚期.斑鰶幼体较长的浮游期和洋流的输送作用可能是造成该海域群体间具有较高遗传同质性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示该海域的斑鰶可作为同一种质资源和保护单元进行评估、管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