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对南海中沙群岛海域23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以探讨研究区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和输运趋势.根据Folk沉积物命名法,将研究区沉积物划分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等6种类型,以砂质泥和泥为主,粒径较粗、分选较好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中沙台地海域.通过对组分含量、粒度参数和水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大浪滩梁 ZK02孔的磁性地层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盐湖梁-ZK02孔岩芯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研究,确定钻孔岩芯的B—M界线位于315m,Jaramillo位于405~430m,Olduvai位于772~816m。在磁性年代学框架基础上,以蒸发岩沉积序列作为主要依据,结合碎屑岩变化以及孢粉分析,认为该地区在第四纪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沉积环境变化,分别发生在2.5~2.2Ma,1.2~0.7Ma与0.4Ma。青藏高原第四纪的隆升是造成上述三次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的隆升对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影响较大,导致柴达木盆地的气候由温凉湿润转换为寒冷干旱。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干旱并非简单的逐渐加剧,而是早更新世末期以来,气候湿润期表现得更为湿润,这种现象可能由高原隆升增加了夏季风的强度导致,冰川和积雪面积的增大也起到了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对川滇地块程海断裂附近的宁蒗地区古新统宁蒗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磁组构研究,沿战河-西布河布置了22个采点(钻取287块样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存在四种磁组构类型,分别为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以及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两种过渡型磁组构.研究区西侧(采点1—9)K1轴优势方向为近NNE-SSW方向,东侧(采点13—22)K1轴优势方向则为近S-N向,K1轴方向的突然变化可能与研究区内的隐伏断层活动有关.另外,磁组构也可以很好判断断层所夹持块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将两组K1轴优势方向经过旋转校正之后,发现研究区内中-晚始新世时古应力方向为近E-W向,该应力方向主要与新生代印欧碰撞有关.此外,E-W向的古应力场明显不同于现今的近S-N向的应力场方向,这可能与印欧碰撞后青藏高原从前期的挤压缩短阶段进入到后期的E-W向伸展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5.
川滇地块古新统宁蒗组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滇地块程海断裂附近的宁蒗地区古新统宁蒗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磁组构研究,沿战河-西布河布置了22个采点(钻取287块样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存在四种磁组构类型,分别为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以及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两种过渡型磁组构. 研究区西侧(采点1-9)K1轴优势方向为近NNE-SSW方向,东侧(采点13-22)K1轴优势方向则为近S-N向,K1轴方向的突然变化可能与研究区内的隐伏断层活动有关.另外,磁组构也可以很好判断断层所夹持块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将两组K1轴优势方向经过旋转校正之后,发现研究区内中-晚始新世时古应力方向为近E-W向,该应力方向主要与新生代印欧碰撞有关.此外,E-W向的古应力场明显不同于现今的近S-N向的应力场方向,这可能与印欧碰撞后青藏高原从前期的挤压缩短阶段进入到后期的E-W向伸展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6.
吴时国  秦永鹏  马永生  田雷 《地质学报》2022,96(8):2809-2821
南海发育大量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它们是南海古构造、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变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储层。虽然前人对这些碳酸盐岩台地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仍未能建立南海现代碳酸盐岩台地的三维结构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关于台地发育演化的控制因素与淹没机制也存在争议。因此,亟需开展南海碳酸盐岩台地大洋钻探。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发育大量的现代碳酸盐岩台地,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靶区。本文建议选择宣德和北礁这两个典型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在台地潟湖、边缘、斜坡和深水盆地开展钻探,建立碳酸盐岩台地的高精度年代框架,精细刻画台地内部以及周边的沉积体系,明确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生长和淹没的历史,建立台地沉积与演化模式,揭示南海碳酸盐岩台地演化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南海古构造、古海洋与古气候环境重建,并与全球其他碳酸盐岩台地进行对比,分析异同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分析了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唐岛湾的 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NNE-NE向断裂的活动奠定构造格局并控制其岸线的延伸方向;第四纪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 中间低洼、两岸较高的基底地形;约10 ka BP 前的大规模海侵使海水突破口门的阻挡进入湾内,唐岛湾正式形成。其海岸 形态自全新世以来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主控因素为海平面变化、海浪和潮汐作用,宋代时刘家岛与石岭子之间连岛沙坝 的形成标志着唐岛湾成为半封闭性海湾,清代时其海岸形态接近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