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地理概况 淮河三角洲系淮河下游段(1194年被黄河袭夺)在入海河口一带的滨线锥体沉积,位于江苏东北隅,为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由清江市向北东沿废黄河道呈50°辐射的乌足状展布。其前缘在灌河口—射阳河口一线。地形标高由顶部的13米向东缓降至2米左右;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一,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图1)。 三角洲地势低缓,气候温润,水系发育,  相似文献   
2.
苏北黄淮平原全新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希祥 《地层学杂志》1989,13(3):213-218
<正> 苏北黄淮平原系指江苏北部淮河、废黄河之间及其两侧的冲积平原。行政区划包括徐州、连云港、淮阴三个市区及二十余县,面积约有37000km~2(图1)。  相似文献   
3.
连云海峡系指后云台山与东西连岛之间的海域。海峡北岸、南岸均由隆起的元古界坚硬的片麻岩、石英片岩以及混合片麻岩组成。自燕山运动以来,本区即有明显的断块差异性升降活动。特别是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升降,使峡区松散沉积经过了多次的侵蚀-堆积。由岸边到海峡中部,沉积厚度增大、层次增多,颗粒依次变细。除上新世较薄的泥岩、砂质泥岩外,皆为第四纪河湖相、河海交互相堆积,中部最大沉积厚度75米左右,水深4-6米。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著名的深大断裂.其中段系指江苏境内新沂-泗洪地段.第三纪以来,尤其是第四纪晚更新世末的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它不仅是控制苏北黄海岸滨及黄淮平原的主要造貌构造,而且亦是制约海水进退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其加强研究,不仅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对海平面升降变化的研究、海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实地调研资料为依据,对苏中黄海岸带的侵蚀、淤积作出系统分析。将苏中岸段分为北侵蚀、南淤积两大段,射阳河口以北的面大套河口为侵、淤转换中介点。作者从地貌形态、地层岩性(结构构造为主)、入海河口与风浪组合的水动力条件着眼,对侵、淤形成机制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发展趋势作出了概略预测,最后针对岸带侵、淤特点,提出岸带保护措施及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本文可供海岸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侵的─孔之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钻孔资料进一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口带区)的海陆变迁特征,在海侵范围内存有"陆岛",海侵层在平面上并非那样连续,特别是更新世的几次海侵层、经常被陆相堆积物割离,反映了对长江三角洲古地理的"现状"认识尚须深入。  相似文献   
7.
陈希祥 《地层学杂志》1994,18(2):119-123
盐城坳陷上第三系海侵层初见陈希祥(江苏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江苏淮阴,223005)关键词上第三系,海侵,盐城坳陷,盐城,江苏本文据钻孔地层编录及百余个微体古生物样品测试资料的分析对比,确认了苏北坳陷区盐城坳陷上第三系海侵层的存在。海侵层沉积、生物...  相似文献   
8.
<正> 淮河下游区第四系广泛发育,更新世地层已建立了相应的组一级地层单位,而全新世地层的建组名称至今没有确立。笔者依据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新资料整理成文,提出连云港组作为淮河下游区全新统组一级地层名称。 连云港组的建组剖面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酒店采石坑的南壁,岩层出露清楚,富含孢粉及脊椎动物化石,并有C~(14)测年资料,现将剖面分层描述如后(图1):  相似文献   
9.
苏北黄海古岸漂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希祥 《海洋科学》1985,9(2):55-56
1982年秋于苏北阜宁县缺口-沙缺口砂堤外侧砂矿开采坑內,作者发现一件由浪流搬运在岸边停积的巨大漂木(图1)。从其所处位置的地貌形态、岩性结构及漂木~(14)C年龄测定结果来看,均说明该地古砂堤为冰后期海侵最  相似文献   
10.
陈希祥  黄永忠 《江苏地质》2007,31(3):218-222
研究场区为"覆盖型"岩溶区。为提供公路选线、桥梁设计施工战略决策依据,为今后类似勘察区积累经验,在补勘资料基础上,对场区岩溶分布、形态、制约因素及其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重点提出岩性、构造、地貌及彼此间最佳组合状态是岩溶发育的关键。结论是场区岩溶的发展已处于衰亡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