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淮海地区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明洋  刘彦随  蒋宁 《地理学报》2019,74(8):1576-1589
乡村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乡村衰败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此,乡村振兴需破解乡村病问题。现有乡村研究主要关注乡村单一系统、乡村转型或乡村特定问题的研究,对乡村系统自身、乡村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及其驱动乡村发展逻辑的研究则显匮乏。基于黄淮海地区县域数据,选取乡村人—地—业3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刻画了乡村内部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并对人—地—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① 黄淮海地区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4条明显的高值轴带,且乡村系统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② 黄淮海地区乡村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高,但大部分处于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③ 黄淮海地区乡村耦合协同关系可分为低协调水平—土地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和高协调水平—人业发展引领型3种类型,其中产业在黄淮海地区乡村协调发展中至关重要。④ 乡村人—地—业的协调发展可有效激活“四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为理解乡村系统自身、破解乡村问题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体现与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将一定的社会文化、准则、习俗固化于其形态之中。平遥票号作为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空间组构特征体现了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逻辑及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空间与其所承载社会逻辑之关系的理论,为深入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组构、功能、内在的文化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及句法软件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票号建筑空间分析后发现:平遥票号是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的文化逻辑主要通过空间整合度和视觉差异来体现,社会文化也正是通过空间的组构特征来传达;由不同性质建筑改造来的票号反映出不同的空间等级和社会文化,具体体现在整体布局、空间等级、院落布局、对外联系及功能布局等方面。这些发现为理解建筑形式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建筑票号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遗产地遗产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文地理学文献中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对1998年以来国际人文地理学期刊所刊载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出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家"研究的两个层面:一是家的两重性,即作为物质与想象的家,包括跨界移民和家的重构、特定家屋空间和家的互动、家庭物质文化和家的内在联系;二是家、身份与权力,包括家和身份、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国内地理学对"家"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内需借鉴西方已有成果。西方文献的立足点和研究的起点基本上是个体的家,而在中国,个人隐藏于家中,家成为个人身份外在化的符号,家内的人与物都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家本位意识必然导致对个体的忽视。因而,未来在国内开展的研究应格外重视不同尺度上家的涵义,并以此为起点和立足点开展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5.
空间传统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四大传统之一,地理学家对城市形态的关注正是对空间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空间句法理论是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其创立之初即关注于空间与建筑、城市之关系的探讨。国外运用句法理论对建筑空间的研究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对于建筑空间的句法研究则相对匮乏。从渗透与隔离、引导与暗示、交流与共享3个方面对国外建筑空间的句法研究进行综观概述与分析,以期为国内建筑空间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并为在城市规划中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空间与社会的关联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禀赋优越型城郊村往往可以凭借景观资源和大城市外溢效应实现乡村发展,却由于快速城镇化及“虹吸效应”造成劳动力流失、产业凋敝等空心村问题。论文以嵩山风景区传统村落杨家门村为研究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乡村转型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内生动力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案例村转型过程经历了乡村资源向乡贤集中、产业多样化发展反哺村民、政府主导—企业引领—村民参与多元化发展3个阶段,动力机制从内生动力主导向内生动力与外援动力相结合转变,历经乡贤主导—政府主导—社会网络多元化治理的演化路径,最终促进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社会的转型发展,实现人才、产业、组织、文化、生态的振兴。研究可为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的城郊型空心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改变后的村落形态又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以广州市珠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在定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珠村居民整体居住安全感不高,与其狭长弯曲的巷道、无序的居住结构密切相关;(2)村落形态结构中,"临街式"与"巷道式"2种居住形态的居住安全感差异较大,空间组构与"自然监视"是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村落空间形态对不同居住者的居住安全感影响不同,对外来年轻女性的居住安全感影响较大。"自然监视"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可防御空间",共存与共存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平原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是当前乡村所面临的"乡村病"之一。对传统平原农区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选取乡村非农化土地相关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解析了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占据非农化土地的比重最大;(2)黄淮海平原不同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出典型的带状或组团状格局,如沿太行山东麓带、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协作带、沿京九和陇海铁路线轴带等;(3)黄淮海平原乡村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县域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6个变量,自然因素则不显著;(4)黄淮海平原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发展有待提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与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呈现出驱动逻辑的一致性,政府财政导向的发展道路仍是主导。提出了破解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