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吉林省水旱灾害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臣 《水文》2003,23(6):18-20,27
水旱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占有重大比重,对人类危害极大,正确认识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对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作用。对吉林省水旱灾害的危害及其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灾后说洞庭     
《地理教学》1997,(1):44-45
  相似文献   
6.
水灾遥感实时监测与快速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参加1991 ̄1995年间3次水灾遥感监测与评估科学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并结合国情分析,提出进一步发挥航天遥感作用,航天与航空相结合,建立一个花费较少,切实可行,能满足水灾实时监测与快速评估需要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用地质学的观点探讨洞庭湖的治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和金 《湖南地质》1997,16(3):141-146
洞庭湖是一断陷盆地,至今仍在继续下沉,因围湖筑垸使水面减小,泥砂堆积速度大于湖区下沉速度使湖面进一步缩小,致使洪水季节常泛滥成灾。按地质规律科学治理方案,一是退垸还湖,二是垸湖置换,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洞庭湖的水灾。  相似文献   
8.
刘锡涛  陈雅妍 《福建地理》2004,19(1):18-20,34
在明代福建的自然灾害中,水灾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居首位,它对当时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试图理清明代福建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出水灾发生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遍发展,大量的讯息透过智能手机发布在个人的微博或其他社交网站。台湾地区的社交网站以脸书(Facebook)的使用量最大,平均每天有近千万笔的讯息量,大多数的讯息多以食衣住行或个人讯息为主,但从本研究所撷取自2010年至2015年的数据中显示,公众在社交网站所分享的信息中具有降雨、淹水或相关灾情的讯息,而这些讯息具有极高比例的正确性。由于社交网站无法提供私人讯息,故本研究将从社交信息中,以地点为单位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再辅以语意关键词萃取出有关可作为淹水预判的讯息数据。为检核资料的可性度,本研究透过历史台风数据FLO-2D仿真重建淹水之空间信息进行检核。从研究比对分析中发现,经萃取后的公众信息其与灾害的关联性及正确性相当显着,故透过社交网站中大量的非结构讯息,透过语意及空间的转换,可萃取转化为防灾信息,对广域的都市治理而言,此一讯息将可作为预判区域淹水或防救灾情报之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余姚—丽水断裂带是浙东南地区活动时间长、延伸远、发育比较宽的一条NE—NNE展布的断裂构造带,在浙江嵊州地区上火山岩系磨石山群和下火山岩系永康群中构造形迹表现十分明显。余姚—丽水断裂带由一系列NE—NNE向控制区内白垩纪盆地形成与发展的正断层,以及NE—NNE走向、自北西向南东逆冲的叠瓦状断层和轴迹呈NE—NNE向的褶皱组成。通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及控制新老地层的时序关系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活动规律和时空演化关系等综合分析认为: 正断层形成时间较早,控制白垩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减薄形成的拉张作用密切相关; 叠瓦状逆冲断层及斜歪褶皱、紧闭同斜褶皱等褶、断构造组合形成于晚白垩世之后,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效应有关。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浙东地区燕山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