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澜沧江吓游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植被及第四系覆盖严重,应用雷达遥感技术可以初步揭露植覆盖,利用SAR图像识别主要岩石类型和构造形式,并圈定了主要含锰岩系,进而确定了成锰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
芮本善  潘蔚 《铀矿地质》1996,12(1):61-61
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众所周知,进入90年代以来,雷达遥感技术迅速发展。自1991年初前苏联的卫星ALMA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率先升空后,欧洲和日本分别把卫星ERS-1和卫星JERS一1送入空间轨道。在此期间,美国...  相似文献   
3.
4.
邵芸  郭华东  范湘涛  刘浩 《遥感学报》2001,5(4):340-345
通过对肇庆试验区1996年和1997年获取的多时相、多模式雷达卫星(RADARSAT)数据分析,从图像上直接提取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结合实地测量水稻的生长结构参数,建立了水稻生长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周期(从80天到120-125天)4种类型水稻的时域散射特性。利用1997年4月至7月获取的7景标准模式雷达卫星数据,对试验区内三个县和两个行政区共5000km^2面积范围内的作物进行分类和水稻产量预估算,水稻类型分类及面积量算精度达91%。结果表明:利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水稻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需要水稻生长期间三个时相的数据,即插秧期、抽穗期、收割前期。若能够获得多参数雷达图像,可以用插秧期和收割前期的两个时相图像来代替上述的三个时相图像同样可以达到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的效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多时相雷达卫星数据对我国南方水稻长势监测及估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5.
水稻时域散射特征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邵芸  郭华东  范湘涛  刘浩 《遥感学报》2001,5(5):340-345
通过对肇庆试验区1996年和1997年获取的多时相、多模式雷达卫星(RADARSAT)数据分析,从图像上直接提取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结合实地测量水稻的生长结构参数,建立了水稻生长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周期(从80天到120-125天)4种类型水稻的时域散射特性。利用1997年4月至7月获取的7景标准模式雷达卫星数据,对试验区内三个县和两个行政区共5000km^2面积范围内的作物进行分类和水稻产量预估算,水稻类型分类及面积量算精度达91%。结果表明:利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水稻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需要水稻生长期间三个时相的数据,即插秧期、抽穗期、收割前期。若能够获得多参数雷达图像,可以用插秧期和收割前期的两个时相图像来代替上述的三个时相图像同样可以达到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的效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多时相雷达卫星数据对我国南方水稻长势监测及估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标时域散射特性的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芸  范湘涛  刘浩 《国土资源遥感》2001,12(4):40-49,67
目标散射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称之为目标时域散射特性。目标时域散射特征是利用多时相雷达遥感图像进行目标识别的基础。本研究以广东肇庆为试验区,利用多时相单参数雷达图像进行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研究,分析了试验区内典型植被的结构、形态及其散射机理等特征,总结了各类目标的时域散射特性,区分识别了多种目标,制作了土地覆盖类型分类图.  相似文献   
7.
廖圣东  廖其芳  李岩  何敬廉 《热带地理》2001,21(4):346-349,359
研究了在GSI支持下,Radarsat SNB-SAR数据用于广东省大范围水稻种植面积调查的方法与应用。首先,对SAR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Frost滤波和几何精校正等;然后对预处理影像的后向散射值进行信息定量判断,结合GIS的辅助分析,剔除不可能是水稻信息的像元;最后对剔除非水稻信息后的影像进行最大似然法的有监分类,获取各区域水稻分布的影像并统计面积。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大范围的水稻种植面积调查具有实用、快速的特点,其精度在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山区因为地形的复杂性等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8.
RADARSATSNBSAR数据在大面积水稻估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雷达遥感的全天候、全天时的优势,使之成为南方大范围农业信息动态监测的最佳遥感手段。为了适宜于运行系统,本研究采用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窄波扫描模式(SNB)数据,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大范围水稻估产。通过建立稻作图谱,解决了在地形复杂、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水稻田分布不规则,且地块间田间管理水平差异很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水稻信息提取问题;在野外观测站采集的水稻生长期生理生态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RADARSAT SNB SAR的雷达遥感时序信息水稻估产模型。通过2000年早、晚两季水稻估产的实践证明,此模型估产的精度在平原区达到95%,而在复杂的丘岭谷地则需进一步提高图像预处理的精度,改进特殊地段估产模型的精度。从实用性而言,这是一套高效、经济的技术方法,易于投入实际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9.
单新建  叶洪 《地震学报》1998,20(6):647-655
介绍了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较详细地论述了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干涉雷达)技术的原理,并给出了在测量地震位错中的几个应用;最后指出,INSAR在观测地表垂直形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潜力,它将为监测地震动态场的变化提供全新的手段和方法,对今后地震预测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达遥感六十年:四个阶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华东  张露 《遥感学报》2019,23(6):1023-1035
雷达遥感问世60年来已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其在对地观测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4个阶段分别是单波段单极化阶段,多波段多极化阶段,极化和干涉阶段,以及以双/多站或星座、高时序高分宽幅、3维成像为代表的新阶段。本文结合作者长期在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经历,总结和回顾了雷达遥感的阶段发展和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性技术;从观测技术、数据处理和应用角度阐述了新阶段雷达遥感的发展趋势,以及雷达遥感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思考;最后着眼未来,介绍了月基雷达对地观测平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