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幅遥感影像三维重建的DEM数据加密方法,提出了用单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三维重建方法获得高程格网内地表形态,实现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ArcGIS Engine的水下间断等高线自动连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ArcGIS提供的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对不连续的水下等高线自动连接问题进行了研究。ArcGIS Engine作为ESRI公司最新推出的面向开发的嵌入式组件,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由于其开发时完全脱离了ArcGIS桌面平台,因而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低成本的GIS应用选择。本文对水下地形等高线的断线自动连接问题应用ArcGIS Engine进行了研究实验,阐述了使用该技术编程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NCAR500hPa高空再分析资料插补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个海拔在3000m以上台站500hPa完整可靠的月平均温度序列。基于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和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关系,设计了这50个台站地面月平均温度序列的回归方案,用回归估计值将近50a各台站的现有月平均气温记录进行补齐、延长,得到重建的高原台站完整连续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并对回归效果进行独立样本实验。重建的青藏高原地面气温资料能够真实地反应高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孟耀伟  孙毅中 《测绘科学》2016,41(5):121-126
针对稀疏点轮廓线在三维表面重构中存在的不够光滑、匹配易出错和难以交互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轮廓线插值的三维表面重构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文章分析了三维表面重构的形式化表达方法和准则,提出了基于虚跨距解决稀疏点轮廓线三维重构的基本思想;基于同步前进算法和虚跨距,设计了自适应等比例插值的同步前进三角面镶嵌算法;针对轮廓线插值违背三角表面重构拓扑准则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修正算法,保证了三角网的拓扑一致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所构建的三角网表面更为光滑,各个三角面的大小更为均匀,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交互性,对稀疏和稠密坐标点的轮廓线均能构建出更为理想的三维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5.
6.
多圈涡旋等值线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单圈涡旋等值线动力学推广到多圈涡旋的等值线动力学。在等值线动力学的框架内,实施了6组计算。结果显示出涡旋移行过程中逆时针打转的现象,该现象有清楚的前兆可寻。讨论了涡旋松紧程度对涡旋移向的影响以及涡旋非对称结构与涡旋移速之间的联系。这些结果与以往数值试验或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王永新 《福建地质》2001,20(3):153-156
应用AutoCAD进行地形图的计算机辅助制图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因其没有根据数字地形分析(DTM模型)自动产生等高线的功能,用VBA编程技术,将外业采集的离散点通过建立三角网,在三角形边上内插等高点的方式,能在AutoCAD中实现等高线的自动绘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性线的不规则三角网优化构建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自动增加特征点消除平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重构等高线验证了构网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很好地消除不合理的平三角形,优化三角网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利用等值线加权平均位置的方式对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的空间位置进行定量化处理。采用Kendall 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滑动t-检验法和Yamamoto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全国50年来 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的空间位移特征进行了系统揭示:1961-2010年期间,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加权平均位置坐标分别为(106°07'12"E,39°25'13"N)和(110°16'31"E,34°12'04"N)。趋势性结果表明,全国400 mm和800 mm等雨量线有向西和向南发生移动的趋势,其中400 mm等雨量线向西移动明显,800 mm等雨量线向南移动明显;周期性结果表明,全国400 mm等雨量线在经向和纬向上发生迁移的主周期分别为9年和 12年,800 mm等雨量线在经向和纬向变化均存在7年的主周期;突变性结果表明,400 mm等雨量线空间位置的突变年为1995-1996年(纬度),800 mm等雨量线空间位置的突变年为1975年、2002年(经度)和1980年、1982年和1987年(纬度)。  相似文献   
10.
To present a new method for building boundary detection and extraction based on the active contour model,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Classical models of this type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shortcomings; they require extensive initialization, they are sensitive to noise, and adjustment issues often become problematic with complex images. In this research a new model of active contours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s optimized for the automatic building extraction. This new active contour model, in comparison to the classical ones, can detect and extract the building boundaries more accurately, and is capable of avoiding detect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feature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buildings such as streets and trees. Finally, the detected building boundaries are generalized to obtain a regular shape for building boundaries. Tests with our proposed model demonstrate excellent accuracy in terms of building boundary extraction. However, due to the radiometric similarity between building roofs and the image background, our system fails to recognize a few buil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