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档案意识从一起丢失档案事件引发的思考王晋华(山西省气象档案馆030006)任爱萍(山西省气象台030006)气象档案是国家全部科技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记录档案又是气象档案的核心,是广大气象工作者,在观测、探测过程中所积累的,...  相似文献   
2.
1901-1995年气候变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净吸收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land carbon flux over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an empirical model directly calculating soil respiration rate. Our model shows that during 1901-1995, about 44-89 PgC (equals to 0.5, 0.9 PgC/yr respectively) were absorbed by terrestrial biosphere. The simulated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after the 1930s was close to the estimated value of" missing C sink” from deconvolution analysis. Most of the total carbon sink happened during 1951-1985 with the estimated value of 33-50 PgC. Three major sinks were located in the tropics (10°S-10°N), Northern mid-latitudes (30°-60°N) and Southern subtropics (10°-40°S). During 1940s-mid-1970s, carbon sinks by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decreased after the mid-1970s. These may be due to the ch anging of climate condition, as during the 1940s-1970s, temperature decreased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while after the mid-1970s, an opposite climate situation occurred with evident increasing in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in precipitation. Usually, warmer and dryer climate condition is not favor for carbon absorption by biosphere and even induces net carbon release from soil, while cooler and wetter condition may induce more carbon sink. Our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carbon flux is particularly dependent on moisture / precipitation effect despite of temperature effect. The changing of climate in the past century may be a possible factor inducing increases in carbon sink in addition to CO2 and N fertilizer.  相似文献   
3.
4.
江琳  支霞臣 《岩石学报》2010,26(4):1265-1276
本文报道了采自汉诺坝玄武岩区周坝和白龙硐剖面以及白布洛张20井等地29个玄武岩样品的Re、Os含量和~(187)Os/~(188)Os比值。Os含量为11×10~(-12)~314×10~(-12),Re含量为40×10~(-12)~238×10~(-12),Re和Os含量有正相关趋势。碱性玄武岩(AK)的Re、Os含量高于拉斑玄武岩(TH)和过渡玄武岩(TR),玄武岩Os含量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玄武岩的低Re含量与地面喷发的火山岩浆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作用有关。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为0.14735~0.61136,AK的~(187)Os/~(188)Os比值比TH和TR低且变化小。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与Os含量有负相关性。随着Os含量降低到小于75×10~(-12),~(187)Os/~(188)Os比值迅速升高,反映了地壳混染在TH和TR成因中的贡献。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地壳混染作用,说明了Re-Os同位素体系在示踪壳源物质上的优势。一些Os含量较高的TH的~(187)Os/~(188)Os比值表明其地幔源区既非亏损的又非经交代富集的SCLM,可能是混入了地壳俯冲物质的"Marble cake"型地幔。总之,汉诺坝玄武岩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支持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两类玄武岩地球化学差异性和异源成因论;分离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在玄武岩成因中的重要作用;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与地幔柱的关系等。同时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汉诺坝玄武岩形成中存在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地面喷发的火山熔岩在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拉斑玄武岩的源区更有可能为"Marble cake"型地幔。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测量数据丢失概率对卫星钟差预报精度的影响,给出了卫星钟差的3阶白噪声状态方程和基于星地无线电双向时间比对的测量方程,得到了类似于Kalman滤波器的递归形式和修正Riccati方程;随着时间的推进,修正Riccati方程的预测误差逐渐减小,直至达到稳态;并根据修正Riccati方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典型参数情况下卫星钟差预报精度与测量数据有效率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6.
分数阶PID控制器较传统整数阶PID控制器增加了2个可调参数,使得其控制器的设计更加灵活,控制性能更加优良.针对网络控制系统(NCS)中的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失问题,提出对系统采用分数阶PID控制方法进行补偿,利用MATLAB/TrueTime仿真工具箱对NCS进行仿真研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数阶PID控制方法可以对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失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偿,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整数阶PID方法.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在以冷暗物质为主的宇宙中,超新星爆发对矮星系演化的反馈作用。建立了星系的质量丢失模型,提出了理论模型与观测进行比较的方法。对数值计算结果的理论分析表明,当星系外围存在一个暗物质晕时,由超新星爆发引起的质量丢失虽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却不像人们预期的那么困难。如果假定星系的形成红移为z=2~8,那么,在所选取的参数范围内,理论计算和观测结果是相符合的。这种定性上的符合显示出,星系的质量越小,它们就形成得越早.  相似文献   
8.
文中对高级变质作用(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下"干的"岩石体系中锆石U、Th、Ph行为进行了研究.样品为胶东栖霞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闪长岩.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锆石呈近短轴状、等轴状和不规则状,阴极发光下具板状、杉树叶状、扇形结构,部分具封闭环带结构.锆石中存在斜...  相似文献   
9.
10.
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丢失的恢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Z文件中数据丢失:一种是永久性丢失,即自动气象站的采集器、传感器等出现故障造成实时数据完全丢失,无法恢复;另一种是可恢复性丢失,即采集器、传感器工作正常,而由于通讯线路故障、文件读写错误、共享冲突、软件升级等原因造成实时数据丢失,可通过软件操作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