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抚顺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地质灾害治理,阐述袖阀管注浆施工工艺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引言波浪发电最早于1799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1973年石油危机,世界各国对波电又进一步的重视起来。英国、法国、挪威等国是研究和开发波电的先锋。后来,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瑞士以及现在印度也陆续开始了波电的系列性研究和开发活动。英国至1980年共花费了400万英镑用于波电研究。1981~1983年英国研究和开发波电达到高潮。准备建造2000MW的波电站,耗资了3000万美元。可是研究的结果表明,建造这样一个波电站目前来讲只能是一个目标。最近,英国能源部又支持建造振荡水柱式和楔型管道式结为一体的挪威式  相似文献   
3.
4.
在调查基础,论述开发了风能资源的意义,并对福建沿海农村风能量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开发农村风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5,(10):46-47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市经委的支持下,一项名为“十万屋顶计划的可行性调研”已近尾声。  相似文献   
6.
越浪式发电装置具有结构稳定、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模型实验研究了该波能发电装置在不同波况、不同干舷高度下对波能的俘获能力以及结构的受力情况。对越浪量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无量纲分析,分别得出了越浪式模型装置的越浪量关于干舷高度和波高的指数函数拟合曲线,总结了两者对越浪量影响的普遍规律。通过对规则波和不规则波波浪作用下装置受力结果的归纳总结,探讨了波能装置波压力和浮托力变化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可为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波浪能的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海洋潮流能发电装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明  任万超  吕超 《海洋通报》2016,35(6):601-608
介绍了国内外潮流能发电装置发展情况,从装置类型、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和综述,对比了不同类型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能量转换装置结构和载体形式的技术特点,评述了当前潮流能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当前国内潮流能发电装置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缺少规模化,商业化。  相似文献   
8.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  倪晓阳  李金锋 《地球科学》2006,31(3):394-398
为解决能源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闭式循环将地热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联合起来发电.发电系统可以避免因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地震、地面沉降、地热水资源衰减、地热水有害成分污染、热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以克服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缺点.地热系统地下部分由两垂深3~5km的井在井底由一5~7km的水平井连接而成,水平井中流体温度可达150℃左右,适合于ORC发电.太阳能系统采用槽式聚光镜集热,集热流体可选水或油,最高温度可达350℃以上.ORC一级循环工质为水,二级循环工质为异丁烷;ORC发电效率,白天最大为20%,晚上最大为12%.系统采用化学储能,储能密度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的10倍以上.钻井和完井、太阳能热能转换、载热流体、ORC和储能等技术的研究结果证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能源问题而提出了地下闭式循环地热交换发电系统.该系统地下部分通过全井下套管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克服了传统地热发电和干热岩发电受地质条件制约、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缺点,是一种新型的不依赖位置、环境友好的地热发电系统.采用大位移技术进行钻井,应用悬链线技术对井身剖面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地下连接技术要求,应用分支井和膨胀套管技术固井,设计了水泥配方并进行了相关试验,优化了载热流体,计算了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C)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10.
石圣  赵德军  蒋祥  翁新海  陈伟 《矿物岩石》2021,41(1):106-115
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雄曲河拉康段在600 m距离内出露温泉4处,仅1处位于河谷右岸;平硐勘查显示两岸岩性、产状、构造一致,地热异常却仅在左岸平硐内部显著,右岸平硐地热异常不明显.本次研究以此异常为出发点,通过片麻状花岗岩不同切面导热实验、片麻状花岗岩与板岩相同切面导热实验,温泉水δ2H,δ18O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方法,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