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6年5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申报的“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喜获批准。6月9日,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聘请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首席研究员孙建新任组长的6人专家组,对重点实验室计划任务书进行了论证。专家组在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汇报,现场考察实验窄仪器设施后,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积累、人才队伍现状、实验室硬件建设及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专家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2.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的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交好,即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划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  相似文献   
3.
坡面形态对边坡表面应力状态影响显著,而应力状态与边坡稳定性密切相关。以往的降雨入渗模型仅考虑直线形态的边坡,并没有考虑边坡为曲线形态的情况。将Mein-Larson入渗模型与坡形函数相结合,推导降雨作用下凹形边坡的入渗函数,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凹形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同时根据坡形拟合与坡形简化的思路,将实际边坡分别当作成凹形边坡和直线边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湿润锋入渗深度与降雨时间呈线性关系,湿润锋面在不同降雨时刻下均与坡面平行。将实际边坡当作凹形边坡进行分析时,其降雨入渗规律更符合实际情况;当降雨时间为10天时,浅层斜坡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为0.95,而本文计算模型与数值模拟得到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04和1.003,相对误差不超过1%。因此与以往提出的计算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实际边坡的坡面形态,而且具有计算简便、可靠度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5.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6.
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Carnian Pluvial Episode, CPE)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地质事件之一。此次事件以卡尼中期全球不同纬度环境湿度显著上升为主要标志。CPE的发生不仅对全球各地沉积格局产生重大改变,也对三叠纪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洋生物群在跨越CPE期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灭绝与演替,大部分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在CPE之后出现明显的降低,著名的关岭生物群也受到了CPE的明显影响,并开始显现出危机。CPE之后,恐龙类群开始逐步占据陆地生态的主导地位,早中生代和现代生物的先祖开始在这一时期纷纷出现。CPE的发生揭开了现生生物演化史新的一页,并最终开创了早中生代和现生生物黎明。有关CPE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① 晚三叠世巨型季风环流在卡尼期达到鼎盛并区域上影响了大气降水量;② 板块活动造成大规模火山喷发引发全球气候扰动。由于上述2种解释还未能与我国其他地质记录较好匹配,因而CPE在特提斯东缘的发生次序和发展过程并不清晰。这其中,对CPE触发机制的探讨,需要将全球板块变化与古气候模拟纳入其研究范畴。不同于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后生物类群缓慢重启和生态逐步复苏,CPE期间的生物演化与革新在短时间内促成了现代生物类群的形成。在我国,上三叠统卡尼阶分布广泛、发育齐全,且保存有各门类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是开展卡尼期气候- 环境变化与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国内有关CPE研究还十分有限,一些基础的地质工作仍然有待开展。位于特提斯东缘的我国地质记录有助于深刻理解CPE过程和环境- 生物协同演化关系,尤其在现代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当代生态系统结构成型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提供更多中国的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7.
含碎石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一维积水垂直入渗法测定含碎石土壤的入渗过程,分析碎石含量和碎石组成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对试验数据采用Kostiakov入渗公式拟合,得出反映入渗速率的拟合参数比值与土石比成幂函数关系;采用简略的Philip垂直入渗方程幂级数解拟合湿润峰随时间的变化,拟合精度高,并发现拟合参数与土石比仍成幂函数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碎石粒径对入渗过程影响,得出粒径2~3 mm碎石与入渗过程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25 mm碎石有利于入渗。研究结果可为含碎石土壤的水循环提供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边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155站1961-1999年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根据Thornthwaite公式计算水分需要量和湿润度指数,定义了-20和0的湿润指数等值线分别为季风边缘区的上、下边界线,然后分析了上、下边界线的10 a际平均位置及其变化情况,并比较了上、下边界线的10 a际平均位置与39 a平均位置,发现中国东部季风边缘区上、下边界线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下边界的波动还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分析了季风边缘区3个分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区)的降水变化,发现各区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边界线的波动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伊万诺夫湿润度公式,算出各点湿润度并界定其与自然植被带的对应关系,而后算出代表点的天然牧草气候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利用3—10月湿润度和牧草气候生产力,建立草地小网格区划模型,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市草地依次分为5种类型区。对进一步了解全市草地资源分布,分区分类指导草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因地制宜安排牧业生产,趋利弊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是PMIP(PalaeoclimateModelingIntercomparisonProject)国际合作项目中有关模型模拟与观测资料对比的一部分。模型试验对象是6000yr.BP的全球湿润状况。模拟试验以检测太阳辐射变化对全球大尺度气候系统的影响为主要目的。观测资料是利用地质证据恢复的古湖泊水位变化,实际上是某一地区的有效降水(降水减蒸发)的变化。通过两者的比较发现,所有模拟试验均能重现6000yr.BP在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的湿润环境,从而证实了因太阳辐射变化导致的亚洲与非洲季风的增强。但模拟的季风增强无论是强度还是范围均小于地质记录。原因很可能是模拟试验中下垫面特征用“现代”的来处理。模拟试验对北半球夏季辐射增加造成的西风带北移及由此引起的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够成功。绝大多数模拟对受洋流与海温影响较大的地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所有PMIP中的模拟试验都未考虑海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