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6,(7):47-48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以西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灾难性的海浪以摧枯拉朽之势残酷地摧毁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沿海地区。海啸过后的每一天死亡人数都在以万为单位不断攀升,海啸不分种族,不分阶段,不分贫富地打击着脆弱的人类,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是为类现代历史上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太平洋海底环境实验室主任E.Bernard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以西近海12月26日M9.0级地震随后的毁灭性海啸“据我们所知是第一次全球性的海啸。”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的震级Mw=9.3(根据Stein和Okal以简正模式振幅修订,http://www.earth.northwestern.edu/people/seth/research/sumatra.html),是自1900年以来记录到的第二最大地震。它发生在苏门答腊岛北部以西100千米的近海处,  相似文献   
5.
在地球表面观测到的磁场并不具备稳态特征,而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从毫秒(微脉动)一直到数百万年(地磁场倒转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等。周期为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变化与地球的外核起源有关,而当涉及更短一些的时标时,则往往借助于一种外来成因(如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相似文献   
8.
号称“万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多以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形成统治中心。在印尼历史上,从7至13世纪以苏门答腊巨港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朝,以及在15世纪时达到鼎盛的麻诺巴歇王朝,都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过今印尼全境。但在麻诺巴歇以后,印尼各主要岛屿分别兴建有马打蓝、万丹、亚齐、淡目等大大小小的穆斯林封建王国。因此,在跨人近代历史的门槛时,拥有万岛领土的印度尼西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08时56分,印尼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了8.7级地震。震后不到3个月,即2005年3月29日,在原震区东南约200km处又发生了8.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全球百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之一,也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后全球发生的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10.
苏门答腊岛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沿该岛分布了大量不同时代和成因的花岗岩,但这些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延伸以及对比均未能得到很好的界定,也限制了对东南亚主要岩浆岩带延伸及其构造背景的理解.对西苏门答腊实武牙地区新识别出的花岗岩体开展了精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成因,其岩浆年龄分别为215.1±2.4 Ma(MSWD=0.14)、206.1±5 Ma(MSWD=0.22)、214.3±5 Ma(MSWD=0.11),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西苏门答腊存在晚三叠世的岩浆作用.对比东南亚花岗岩省内同期侵入岩认为,西苏门答腊实武牙地区的晚三叠世花岗岩可与东南亚西部花岗岩省进行对比和联系,该套晚三叠世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中特提斯洋初始俯冲的弧后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