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篇
天文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麻阳铜矿含矿岩系岩相分析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分析了麻阳铜矿含矿岩系的岩相,探讨了矿化富集与岩相的关系.认为含矿岩层属河口水上三角洲网状河流环境沉积;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网状河道上;矿体的长轴方向与古河道延伸方向一致.生产探矿应注意沿古河道寻找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2.
统计了重庆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为NE向。通过对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分布、震源机制解的统计特征分析,指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与活动断裂的走向、震源机制解的一个节面走向基本保持一致,三者之间可相互印证。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可快速建立等震线模型,从而确定灾区面积。  相似文献   
3.
钟华邦 《地质学刊》2008,32(4):335-335
在新疆唐巴勒北部,见有一些有趣的球状熔岩,大多数呈椭圆状,大小不等,大者短轴1m-2m,长轴达几米。小者长轴仅几十厘米。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实钻井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地震部而资料进行统层对比与深度校正,获得了渤海湾盆地新生界各主要组段地层残蹦厚度分布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全盆地新生界沉积格局与残留地层分布特征通过深入揭示残留地层所蕴涵的构造信息,为正确认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形成演化机制提了新的依据.对不同时期残留地层分布面积、沉积中心、沉积长轴的综合分析和对比表明,渤海湾盆地自孔店期至东营期总体上是受两太半洋板块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弧后拉张应力控制,且在其形成演化的整个过程中还持续叠加有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和作用,并认为这种右旋剪切应力场可能是由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和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所共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以震源机制解走向作为影响场长轴方向的适用性,以1970—2020年145个破坏性地震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走向和极震区长轴方向之间的偏差,发现两者平均差值为17.0°;走滑型、逆断型和正断型地震分别占研究地震总数的56.6%、19.3%和6.2%,其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方向的平均差值分别为16.4°、16.2°和20.6°;有82.8%的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走向差值小于30°,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通过统计研究2010—2020年等震线长轴方向明显的50个强震震中附近区域历史强震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方向差值,结果表明:有13个地震震中30 km范围内有历史强震发生,最近历史强震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方向差值小于30°的有8个(62%)。如果在距离地震震中30 km以内发生过历史强震,则可以综合考虑距震中最近的历史强震震源机制解走向和活动断裂走向来判定影响场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6.
华南沿海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是研究地震背景的重要一环。随着资料积累的增加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我们在分析历史资料完整性、可靠性基础上,筛选21次有详细宏观调查报告、有仪器测定震级,震级、烈度分布均衡的54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变换常数R,反复统计、搜索方差小,结果符合客观规律的统计结果,并与原东部和华南地区的衰减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建立更符合客观规律,适合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4—07—16河南省特大暴雨过程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螺旋度理论对2004年7月16~17日河南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度分布低层天气系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过程中相对垂直螺旋度大值区长轴始终与低层南北向切变线走向一致;大暴雨区与低空水平螺旋度大值区长轴走向一致,且与水平螺旋度梯度≥130m.s^-2的区域基本对应;暴雨首先产生在高湿中心与不稳定能量中心相重叠区域,并随相对垂直螺旋度正值增大而增强,且与水汽输送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震源机制、地应力测量、地震等震线长轴统计,形变场、构造分析等几方面求得本区区域应力场在北纬30°以北为81°,30°以南为133°。空间分布上主压应力轴大致与海岸轮廓线垂直,反映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在这样的应力场背景下,本区北东向断裂将作右旋正走滑活动;北西向,特别是北北西向新断裂将作左旋逆走滑活动;北东东至近东西向断层将作张性倾滑活动。由于本区地震大多座落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与两断裂的共轭活动关系密切,但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破裂方式则以单侧破裂与双侧破裂居多。  相似文献   
9.
在地下洞室的勘察中。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通过对钻孔孔壁的拍摄处理.给出了全孔的孔壁展开图和三维虚拟岩芯图,并对深层岩脉、节理.裂隙的产状和宽度进行量化的统计,为地下洞室的布置和岩石质量评价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技术在花岗岩地区地下洞室勘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在涛  姜立新  杨桂岭  冯蔚  帅向华 《地震》2010,30(4):106-113
本文以105°E为界将中国大陆分为西部和东部,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102个典型震例实际调查烈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分别研究了地震Ⅵ度烈度等震线的长轴与短轴之间、 长轴与震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给出了一定的经验相关系数; 另外, 还分析了地震Ⅵ度烈度区长轴方向与震中附近断层走向的一致性情况。 本文的思路和结果对快速准确判断地震影响范围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