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浙江测绘》2008,(3):F0003-F000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这是继年初冰雪冻灾之后,中国大地面临的又一场天灾。这场特大地震给灾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党中央、国务院确定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青川县鹰咀山花岗岩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岩石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该岩体SiO2含量变化范围67.50%~70.21%,A/CNK值在0.77~1.05。为硅饱和类型,部分铝过饱和类型,属准铝质至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为206.44~412.63×10-6,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差别较大(La/Yb=36.59~53.48),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弱负Eu异常(δEu=0.67~0.8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与正常壳源钙碱性花岗岩相比,显示出更高的Mg#(多数45)和Sr/Y比值(30.25~64.85),表明鹰咀山岩体为较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可能是底侵的幔源岩浆与下地壳熔融产物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08年汶川 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破坏,尤其村镇房屋的破坏最为严重.本文基于对四川省青川县部分乡镇村镇房屋震害的实地调查,对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从地形、地基基础和结构三方面进行了震害总结,分析了典型震害的成因,指出了目前村镇房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村镇民房的地震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川县乔庄镇主城区坐落于乔庄河Ⅰ级河流阶地面上,平武-青川断裂分为3支呈隐伏状穿过主城区,地表未见明显的断裂新活动形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级地震,对青川县乔庄镇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出现了沿平武-青川主干断裂通过位置震害显著加重的条带状异常现象,但未见明显的地表破裂。本文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探槽开挖验证结果的基础上,对平武-青川断裂在乔庄镇主城区的通过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地表调查发现的零星地表破裂和探槽下部砂砾石层出现的小尺度变形及位错现象分析,乔庄镇条带状震害加重异常现象应是平武-青川断裂在汶川地震时发生的近地表错动所致。由此联系到汶川地震的余震条带与平武-青川断裂乔庄以东段基本重合的事实,平武-青川断裂的活动性应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沥青质砾石被发现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镇一带的下寒武统碎屑岩中。黑色的沥青质砾石多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表面光滑但无光泽,与胶结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直径最大可达5cm。推测这些砾石可能来自于被剥蚀的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碳酸盐岩和页岩以砾石的方式沉积于下寒武统.表明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之前川北青川地区已存在有古油藏,前寒武系中可能还有生烃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以四川省青川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20世纪90年中期,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风险管理及减灾管理的基础,它为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减灾对策并为部署实施有效的减灾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指出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运用危险性评价指标对比法建立了简单有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以四川省青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为例,对该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评价,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防治分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位于汶川8.0级地震烈度区度区的青川县乡镇砖混结构民房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分析了灾区砖混结构民房震害原因.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对砖混结构房屋一般要求条款,探讨了居民自建砖混结构民房采用一般抗震措施的安全限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场调查、测绘、勘探以及室内试验成果,阐述了庙底下滑坡的变形特征,分析了滑坡产生的成因机制,对滑坡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滑坡稳定性较好,同时介绍了滑坡整治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开园的以地震遗址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景观类型主要以滑坡、串珠状分布的堰塞湖、地热和可燃气体等为主。人文景观有民居遗址、纪念碑、遇难同胞纪念墙等。与四川其他地震遗址相比,该遗址公园的突出特点是造成当地居民重大伤亡的山地次生灾害集中分布,滑坡和泥石流遗迹保存完好。作为震遗地质公园,需要在人们凭吊和瞻仰过程中配有较好的旅游解说系统,加强解说人员的地学素养,强化地震博物馆中地震模拟的建设。现该遗址公园已成为省级地质公园,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景观构建及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期望其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乃至世界级地震遗迹公园。  相似文献   
10.
李鑫  迟明杰  李小军 《地震学报》2018,40(6):820-830
本文以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烈度数据为基础,采用简化纽马克法对四川省青川县不同岩组的岩土体强度参数组合所对应的滑坡位移进行计算得到滑坡危险性等级图,并以计算得到的预测滑坡区与实际调查的滑坡数据的吻合度作为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内岩土体强度参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岩组的岩土体强度参数的合理取值区间与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建议的参数取值范围基本一致,而本文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取值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