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39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小震调制比法、动态空区法、震群链式活动轨迹交汇法和短期震中迁移带交汇法这4种地震活动时空图像动态监测方法,结合震源模式中震源和其它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调整单元、调整层、深浅构造之间的差异性对若干震例进行研究,发现应用不同时段多个异常区边界或空区边界或条带交汇可求得未来强震的位置。交汇法使地震的预报范围大大缩小,这对防震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交汇法不仅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只要异常边界比较正确,采用的又是动态监测方法,这种预测强震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前兆场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种描述复杂现象的非线性方法处理了多台多项多年的前兆观测资料,通过“场”、“源”特征差异性的对比求得地震危险地点是一个能量“振荡”型积累的地区,具体表现为它是在前兆异常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从属度最高、自相似性变化最大、前兆分维数下降最多的地区,而且还是在地震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熵值相对较低的地区。研究结果还表明,震中位置的不确定性随着发震时刻的逼近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3.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obtain from a signal stati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V p /V s ratios before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6. It was shown thatV p /V s values strongly depend upon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stations, the future large earthquake and the foci of the smaller earthquakes used forV p /V s determination. The appearance of a zone of anomalousV p /V s values with linear dimensions of the order of 100 km was noted at least 4 years before a deep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 Similar size anomalous zones were detected one year before some magnitude 6 earthquakes. V p /V s values decreased by a small but distinct amount during this time. Additionally, local short term minima inV p /V s ratios were observed some months before the major event. The epicenters of the large earthquakes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100 km size zone where the gradients of theV p /V s field were largest.  相似文献   
4.
新疆伽师地震的近场观测和对它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8年5月~7月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在伽师震区布置了一个40×50km2的三维地震观测台网,布置了19台轻便地震仪,在二个月的时间里接收到近700个地震事件,并接收了十一个炮点的人工地震资料.对天然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确定位,震级大于26的地震计算了震源机制解,并进行了讨论.最后对伽师10次6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及能量的释放过程以及与坷坪断裂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金良  黄永林 《中国地震》2023,39(2):385-394
公元1624年2月10日,即明代天启三年12月22日,在现今江苏省范围内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在历次出版的地震目录中,扬州被确定为本次地震的震中,其主要依据为“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的历史记述。《地震亘江南北疏》的发现为本次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分析已有资料的可靠性;选择相对可靠的历史资料划定Ⅵ度等烈度线;采用新划定的Ⅵ度等烈度线,按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衰减关系确定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 1/4级;综合Ⅵ度等烈度线范围内的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历史地震资料中人的感受、地表变形和各地地声方向记录,综合确定了震中位置大致在32.2°N、119.5°E,与1913年4月3日镇江5 1/2级地震(参考地名“江苏镇江”)震中相距不远。此外,本文还描述了本次地震的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6.
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近震震级偏差与量规函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选取自2007年10月正式运行至2009年12月所记录的138次ML≥1.5的地震事件,计算了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从震级偏差频次分布、量规函数、平均周期等因素对单台震级的影响上作了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除九江、赣州、石城、都昌、高安5个台的震级与台网的平均震级偏差比较大外,其余台站均比较小;②目前所用量规函数在震中距小于40 km时偏小,大于330 km时偏大,给出了量规函数校正值,③平均周期小于0.17 s时,变得极不稳定,离散程度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应该是由于单台震中距超过300 km的样本数太少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吴清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3,29(4):411-423
以1995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 世纪~ 公元1911 年)》为基础,首先统计了中国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的总体分布情况,然后对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历史强震的烈度点资料普遍偏少。在时间和强度上,公元1500 年以前,受条件所限很多历史大震没有记载或者有些记载没能流传至今,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地震也仅有少数烈度点;公元元年以前,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且有缺漏,导致估定的最大震级记录不超过7 级;公元15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8 级以上大震记录。在空间上,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记载点明显较西部地区更为翔实。本文对单烈度记载点历史强震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既有仪器记录又有宏观考察的现代地震按照历史地震参数获取方法进行处理,以讨论烈度点稀缺对确定历史地震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甘肃地区近震震级的量规函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甘肃测震台网“十五”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选取自2009 年1 月~ 2012 年12 月所记录的13086 次地震事件,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计算了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了震级偏差频次分布和定量统计,修正了ML量规函数,得到了代表甘肃地区的地方性均匀震级量规函数。  相似文献   
9.
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发生强烈地震,现有文献给出的地震次数、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差异很大.本文根据我国地震史料和近年固原发现的碑文和地方志记载,考证该强震时间在六月十八日巳时(公历格列历8月6日10时前后);震中在固原南(35.6°N,106.2°E);震级为61/2级;震中烈度为Ⅷ至Ⅸ度.  相似文献   
10.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5年9月23日克孜尔震群进行重新定位。 从平面上, 重新定位地震集中分布在一个长约14.5 km, 宽约 9.0 km的长方形内, 其长轴为N30°W向, 与克孜尔断裂近乎垂直。 从震源深度来看, 重新定位地震的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21 km以内, 集中分布在10~19 km, 平均深度为13.6 km; 震群中绝大部分小震发生在沉积层内, 而震级较大地震基本发生在结晶地壳的上地壳内。 其剖面图显示, 这次震群是从结晶地壳开始沿着N30°W方向向上破裂至沉积层。 根据震区附近断裂性质和该区历史小震震中分布分析认为, 克孜尔水库库区附近可能存在两条共轭断裂, 右翼断裂可能是这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