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现代大地测量在研究相关地学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评述了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监测地球动力现象所能达到的时空辨率和准确度论述了大地测量在研究相关地学问题中的作用,回顾了以空间卫星大地测量为标志的现代大地测量近30年来对地球科学作出的主要贡献及科学意义,并对大地测量未来进一步应用于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晏锐  高福旺  陈颙 《中国地震》2007,23(3):303-309
以孔隙弹性理论和水文地质学原理为基础,给出井水位波动与含水层介质体应变变化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固体潮理论分析了井—含水层系统水位潮汐波动对体应变固体潮的响应特征,用水位潮汐波来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变化,将反演结果与体应变实测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用水位潮汐波来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方法是可行的,它为了解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体应变的变化及探索地震前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4.
用数字台网的面波资料研究中国大陆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英  胡家富 《地震研究》1991,14(3):239-246
本文采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路经中国大陆的23条波路径的基阶瑞雷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频散曲线的周期从10.5秒至150秒。使用HARKRIDER面波反演程序反演了各条波路径的平均地壳上地幔结构。所得模型直至230km。深处仍有较好的分辨。根据所得结果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各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明显且在某些单元内部横向变化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