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以地震应急指挥流程为框架并基于WEB的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 ,对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中总结单舰航线水文气象保障业务的特点、难点,并结合航线水文气象保障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干旱缺水等问题异常突出,岩溶地下水赋存和分布的复杂,开发利用率低,基于多年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系统总结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征,研讨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方法】基于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地下水系统类型、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的叠置性和时空分布不均性分析,提出南方岩溶区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结果】南方岩溶区可从以下三方面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作用,一是掌握地下水赋存分布规律,发挥分散供水和应急供水作用;二是加强调蓄工程建设,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三是建立与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结论】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具有表层带岩溶水系统、岩溶地下河与管道流系统、岩溶大泉系统以及分散排泄地下水系统多种类型,规模大小不一,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在垂向上具有叠置性,水空分布严重不均;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在地球科学系统论的指导下,查明岩溶水资源赋存分布规律,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因地制宜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创新点:以系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作为基础,系统总结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针对岩溶区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水资源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4.
摘要江苏省劳动保障网格化维护系统是以为网格化管理为指导,通过“3S”(GIS、GPS、RS)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编辑与维护、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与维护、企事业单位标注模块的开发与应用,全面实现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数据的信息化维护与管理。以创新监管方式为手段,为江苏省劳动保障网格化监察工作提供信息化决策依据,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提高辽宁省高速公路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出了建立辽宁高速公路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辽宁及国内外的高速公路气象保障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根据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于气象保障服务的实际需求,认为建立高速公路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应合理布设和增加高速公路沿线的自动气象监测站点,要以气象部门信息网络为依托,以气象数据库、预报技术平台、预报技术方法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发高速公路气象预报预警模式和决策系统,并提出了建立高速公路信息反馈及损毁评估平台的设想,试图为提高高速公路气象服务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辽阳地震台对供电系统,信号电缆及通讯线路等设施防雷电结构的设置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震遥测无人值守子台地震设备常遭雷电破坏这一实际问题,研制了野外地震设备避雷应急控制器。本文介绍了野外地震设备避雷应急控制器的研制思路、工作原理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国内外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现状,并对山地景区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以四川山地旅游为例,主要研究山地旅游安全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并指出由信息管理、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三大要素构成的城市边缘地带山地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气候气象、地质信息、旅游容量、交通、环境污染和治安信息的预报,并根据这些预报提出相应的预警。应急救援主要由应急救援预案与救援网络和专家决策方案组组成。山地景区应急工作体系围绕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分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机构。  相似文献   
10.
数字地震前兆台站雷害原因与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数字地震前兆设备遭受雷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雷害应采取的防雷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雷害的防护一般应采取三级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