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ccumulation of arsenic (As) in and on roots of Zea mays (maize) and Helianthus annuus (sunflower) by means of synchrotron-based micro-focused X-ray fluorescence imaging (μ-XRF). Plant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field sites in the Hetao Plain (Inner Mongolia, China) which have been regularly irrigated with As-rich groundwater. Detailed μ-XRF element distribution maps were generated at the Fluo-beamline of the Anka synchrotron facility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s in thin sections of plant roots and soil partic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As concentrations in the roots (14.5–27.4 mg kg−1) covered a similar range as in the surrounding soil, but local maximum root As concentrations reached up to 424 mg kg−1 (H. annuus) and 1280 mg kg−1 (Z. mays), respectively. Importantl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s had mainly accumulated at the outer rhizodermis along with iron (Fe). We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thin crusts of Fe-(hydr)oxides cover the roots and act as an effective barrier to As, similar to the formation of Fe plaque in rice roots. In contrast to permanently flooded rice paddy fields, regular flood irrigation results in variable redox conditions within the silty and loamy soils at our study site and fosters the formation of Fe-(hydr)oxide plaque on the root surfaces.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4月到2014年8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以调查问卷作为分组依据,筛选出糖尿病组(n=300)和非糖尿病组(对照组n=300),其中糖尿病组根据病程的长短又分为2组:1组,糖尿病病程≤5年,共180例;2组,病程〉5年共1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糖尿病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7.5%,非糖尿病组为20.6%;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3.8%,非糖尿病组为1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7.9%、4.8%;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7%、1.9%,糖尿病组狭窄程度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2.2%、7.8%,1组分别为0.9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性质比较:糖尿病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非糖尿病组为38.9%,而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糖尿病组为43.8%,非糖尿病组为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63.3%,1组为31.5%,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价糖尿病与冠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累及范围更广、管腔狭窄更严重、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并处于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9月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选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100个节段共100个斑块,通过在轴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容积再现5种图像上鉴别不同类型斑块,并测量斑块的CT值。结果:100个粥样斑块以Schroeder的两种评估斑块CT值方法作标准,两种标准的3种斑块分型例数高度一致,同一性10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64层螺旋CT可依据斑块的CT值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早期检测不稳定斑块,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从笔者医院2016年1~5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组(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搭桥术后复查、心肌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除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2名医生共同确定。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7.54±8.38岁。100例左前降支斑块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62.08±13.94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探讨其与左前降支斑块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41.25°~112.14°,平均夹角69.45°±18.71°,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54.14°~128.12°,平均夹角85.65°±15.96°,两组比较,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大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系统中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钙化主要发生在动脉内膜,能够预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性和死亡率,对钙化物的矿物组成及形成机制的分析有望为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辅助信息。本文以心血管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微区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矿物学研究手段,对原位和分离的钙化物的矿物形态、成分、结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物的主要成分为纳米尺寸的粒状、针状及柱状的B型碳羟磷灰石,并与低n(Ca)/n(P)的磷酸钙矿物共存。钙化初期是沉淀在胶原纤维上的低n(Ca)/n(P)磷酸钙矿物小球,在钙化发展过程中,胶原纤维随之钙化并不断富集,形成最终的块状钙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CTA探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虹吸段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差异、及其对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行颈动脉CTA检查患者100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35人,平均年龄(55±9)岁。根据CT值的不同区分颈动脉分叉处及虹吸段斑块成分(脂质斑块<60 HU;混合斑块60~130 HU;钙化斑块>130 HU),并测量各成分斑块体积。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分析颈内动脉虹吸段与颈总动脉分叉部各组分斑块体积及构成比差异,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其曲线下的面积,分析斑块总体积、各成分斑块体积对预测出现脑血管症状的准确性。结果:颈动脉分叉段与虹吸段斑块总体积分别为(752.3±3.4) mm3,(56.2±5.541) mm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脂质斑块数量构成比为16.8%,钙化斑块数量构成比为49.1%,混合斑块数量构成比为34.1%;颈总动脉脂质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数量构成比分别为33.3%,32.0%,34.6%,两处斑块数量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6.07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分叉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及混合斑块体积对脑血管症状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0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2、0.773及0.653,且颈动脉分叉脂质斑块体积为203.383 mm3时为最佳截割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0%、82.2%。结论:颈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虹吸部不同类型斑块体积和构成比间有显著差异,颈动脉分叉部脂质斑块体积对脑血管事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双能量血管成像配合高浓度碘造影剂在眼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行颅脑CTA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分别行双能CT血管造影及螺旋CT减影成像后判断与分析。前者使用拜耳370mg I/m L造影剂,后者使用GE 350mg I/m L造影剂;结果:所有入选者的眼动脉CTA图像均明确显示,眼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充盈良好;经过测定,观察组的颅内段、视神经管段、眶内段等眼动脉直径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直径分别为1.26 mm±0.16 mm、1.21 mm±0.18 mm、1.12 mm±0.14 mm;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8.8%和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双源螺旋CT行双能CT血管成像在眼动脉疾病判断的应用显示效果佳,能有效判断眼动脉直径状况与斑块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砷吸收的机理及控制砷吸收的农艺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文蕾  沈亚婷 《岩矿测试》2020,39(4):475-492
全世界约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亚洲人口主食对水稻的依赖程度甚至超过90%。当前全球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砷(As)污染,水稻容易在籽粒中积累砷,从而使砷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水稻中砷含量水平为几个到几百个ng/g不等,砷从土壤进入水稻的过程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形态转化,最终主要以砷酸、亚砷酸及砷的巯基、甲基配位等形态储存于大米中。田间水管理、施肥以及添加土壤改良剂等方法都可以控制稻田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对砷的吸收,但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砷生物地球化学及水稻对砷的吸收和代谢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水稻及谷粒中砷的浓度。综合考虑农艺活动对土壤中pH、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结构和共存元素等因素的影响,考虑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经济因素,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控制水稻对砷吸收的关键。综合运用多种农艺方法进行水稻耕作是未来控制水稻吸收砷的重要途径;新型农艺方法在控制水稻吸收砷过程中的应用,气候变化对大米吸收砷的影响,以及非破坏原位与活体分析技术在砷形态分析中的应用,是未来在全球尺度上更科学有效地控制大米中的砷含量、降低人体砷暴露风险的关键,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艰巨挑战。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以后,向妈祖宫庙献匾这一妈祖信仰形式渐趋流行。清代台湾妈祖宫庙题匾更是盛极一时,其中反映的妈祖助战功能,独具特色。清代前期反映的是帮助清廷统一和稳定台湾;中后期反映的是帮助台湾地方官府剿寇和平定民变;另外,还反映妈祖能帮助清军顺利渡海和抗击外国侵略者。了解妈祖助战功能可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海神妈祖的多元职司,加深对妈祖文化内涵及清廷褒扬妈祖原因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