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揭示树木的不同空间配植方案对行人呼吸高度气流的影响,本文将树木视为均匀多孔介质,通过附加源项法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用CFD模拟了H/W=2的典型深街谷几何内4种树木配植情景,实验表明,不同空间配置下树木对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处局地气流的影响强弱在空间分布模式上差异悬殊:① 均匀种植的树木对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不均匀种植则有效提升街谷的整体流速。4种空间配植方案下树木对气流的影响程度不同,阻碍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均匀间距8 m(Spa8m)>均匀间距6 m(Spa6m)>均匀间距20 m(Spa20m)>不均匀配植(Non-uniform);对应的平均气流增强指标顺序为$\bar{D}_{spa8}$(-19.31%)<$\bar{D}_{spa6}$(-16.14%)<$\bar{D}_{spa20}$(-10.73%)<$\bar{D}_{non-uniform}$(1.25%)。② 对比不均匀和均匀的种植方案,不均匀植树的街谷内部行人呼吸高度的气流流速比其对照案例(均匀植树Spa8m方案)整体增强了106.49%。街谷中部不种树,在街谷两端配置树木并预留足够的自由空间的不均匀植树方案,能够让角涡渗入街谷中部,促使街谷内部的垂直漩涡和两端的水平角涡运动,增强湍流和垂直交换,有效减少了街道两端“风口效应”和街道中部“风影效应”的区域,改善了整个街谷行人呼吸平面的风环境。④ 合理空间配置的树木能够改善街谷内部的行人风环境。街谷内行人呼吸高度处的气流对局地条件很敏感,树木的局部配置(空间簇集、密度)将引起强烈的空间变化。在既有城市建筑布局条件下,如何通过谨慎的景观设计,利用树木等城市绿化措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行人风环境,缓解污染扩散、疾病传播等问题,本文的方法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国际天球参考架的发展历史和现在射电参考架的现状—基准源选择的标准和参考架的稳定性。描述了地面上光学观测在依巴谷参考架的维持和加密的一系列工作。介绍由天体测量卫星GAIA和SIM给出的天球参考架可能逵到的精度。详述了在今后十年中地面天体测量的作用以及正在开展有关天球参考架的研究课题 ,同时也列出了我国正在和即将开展天体测量的几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下切谷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切谷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在海平面下降时期河流切割早期陆架,从而形成下切谷,下切谷充填发生于海平面上升早期,通常是由若干河道沉积叠加而形成的.下切谷的形成与充填与河流的作用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包括流量、沉积负载等)的河流可以形成不同规模的下切谷,同样不同类型的河流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下切谷充填.下切谷的宽度在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甚至达上百公里,深度从数米至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下切谷是低位体系域(LST)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低位体系域的上倾部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广泛分布,其内充填有广泛的河流相沉积,因此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既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又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4.
Water tank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ction flow induced by bottom heating and the effects of the ambient wind on the flow in non-symmetrical urban street canyons based on the PIV (Particle Imag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Fluid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th calm ambient wind,the flows in the street canyon are completely driven by thermal force, and the convection can reach the upper atmosphere of the street cany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tions also appear above the roofs of the buildings. These are the conditions which favor the exchange of momentum and air mass between the street canyon and its environment. More than two vortices are induced by the convection, and the 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 will vary with time in a wider street canyon. However, in a narrow street canyon, just one vortex appears. With a light ambient wind, the bottom heating and the associated convection result in just one main vortex. As the ambient wind speed increases, the vortex becomes more organized and its center shifts closer to the leeward building.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若尔盖——南坪地区的杂谷脑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元古代裂谷作用及其对层控铜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中国几个重要的层控铜矿为例,并以东川式铜矿及其成矿构造背景——昆阳拗拉谷为重点,分析了它们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其它地质特征,指出它们均受裂谷—拗拉谷或类似的拉张-裂陷构造所控制,并归纳了这类矿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坳拉谷(Aulacogen)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博格达地区在晚古生代不是与哈尔里克相联的岛弧,而是坳拉谷.它发育较完整的滨浅海→陆棚→陆坡→坡角→盆地平原相的沉积相序.建造类型和充填序列与国内外坳拉谷很相似,而与岛弧建造相差甚远.早期具多旋回的火山喷发,中期发育多种重力流沉积组分,晚期出现复理石和磨拉石建造.东与兴蒙大洋相联,西端伸入准噶尔小板块内部.从中泥盆世开始由巴里坤一带逐渐向乌鲁木齐地区发育.  相似文献   
9.
10.
葛道凯  杨起 《沉积学报》1991,9(3):65-73
基底古侵蚀面特征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之-。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内榆林地区煤系基底古侵蚀面的地貌特征、富县组的沉积特征及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基底古侵蚀面在工作区东部为潜谷,西部呈潜山,其形态控制着区内沉积相间的配置关系和地层厚度的变化;而潜山、潜谷在盆地中的配置关系则决定着潜谷中总的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