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天然锌铜金属互化物的发现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锌、铜金属互化物是罕见的天然合金矿物,由锌、铜两种元素组成。由于形成条件、环境不同及矿物中锌、铜元素含量不同,形成系列锌、铜金属互化物。经过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发现的各类型天然锌、铜金属互化物产出的地质特征,物理、化学及光学性质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不同的地质体中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锌、铜金属互化物,该类矿物主要形成于高温、还原且缺硫的条件下,多数与造岩矿物共生,而与多数金属硫化物形成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2.
出露于康定跑马山、丹巴格宗、公差等地的变质核杂岩地层,原岩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一套正片麻岩及副片麻岩地层。获得1585—2341Ma原岩成岩同位素年龄值。应属康定群,时代为中元古代—太古代,为康滇地轴扬子地台结晶基底向北露头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变质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宏  徐士进 《矿物学报》1997,17(2):135-141
丹巴地区动热变质岩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第一类型包裹体为高密度CO2包裹体,与深层滑脱作用密切相关,其温度、压力可代表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第二类型包裹体为CO2-H2O包裹体,H2O含量增加,与变质峰期后的抬升作用有关。第三类型包裹体为NaCl-H2O包裹体,以H2O为主,与抬升作用引起的退变质作用有关。其形成温度依次降低,说明它们是在变质作用的不同阶段捕获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I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裹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5.
四川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白云母产地,但其研究程度很低,形成机理的研究停留在定性推断的水平上,本文拟从流体的角度来研究其形成机理。丹巴北部的布衣沟位于白云母矿区的中心地带,自西向东穿过混合岩化变质带→部分混合岩化变质带→夕石化变质带,分布有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等伟晶岩矿脉,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依次降低,CO2-H2O包裹体的数量逐渐减少,盐度有增高的趋势。碳、氢、氧同位素示踪出成岩成矿流体主要由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建造水及脱碳反应产生的CO2组成。从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伟晶岩脉,流体中的CO2/CH4和CO2/N2呈降低。这些特征显示出成岩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自春牛场穹隆体的深部向外迁移,在部分混合岩化带与脱碳反应产生的CO2混合,在夕石带与建造水混合而稀释。因此丹巴白云母矿床属于“岩浆 变质”混合成因。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丹巴县滑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巴县滑坡地质灾害具有①集中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的人口密集区;②在河谷两岸的分布数量相当;③主要集中分布于中等海拔的中等坡度区等特征。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地形坡度)、强烈的构造运动及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四川丹巴县典型滑坡GPS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利用GPS监测丹巴县甲居滑坡、干桥沟滑坡、红军桥滑坡和亚喀则滑坡昕获得的速度矢量图。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8月~2007年12月甲居滑坡位移量北侧较南侧大,干桥沟滑坡位移量较小;2007年5月~12月红军桥滑坡位移量较小,亚喀则滑坡部分测站位移量较大,变形严重。  相似文献   
8.
川西丹巴地区磨子沟金矿床金、银赋存状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渊甫  孙燕  熊发挥  牛刚  赵涵  赵志强 《地质通报》2010,29(7):1031-1038
磨子沟金矿床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泥盆系危关组炭质千枚岩、板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成矿过程分为沉积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风化期,其中热液期是金的主要成矿期。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矿物晶体化学式计算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了矿床中Au、Ag的赋存状态和主要载金矿物的特征。金以裂隙金、包裹体金、粒间金为主,银主要以类质同像赋存于方铅矿和硫盐矿物中。载金矿物黄铁矿生物结构发育,表明生物成矿作用是金矿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矿体受特定层位和断裂的控制,围岩蚀变强烈。根据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围岩特征、构造控矿、层位控矿、矿物共生特点等分析结果,丹巴磨子沟金矿床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四川丹巴地区Cu-Ni-Pt族元素矿床的矿石矿物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川丹巴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型 Cu- Ni- Pt族元素矿床中 ,含有多种 Pt族元素矿物 ,主要有 :(1)碲化物及碲铋化物、碲锑化物类 ,(2 )锑化物类 ,(3)砷化物类 ,(4 )自然元素类。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鉴定和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分别计算了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的结晶化学式。结果表明 ,矿床中有 7种已知的 Pt族元素矿物和 6种可能是 Pt族元素新矿物或新变种矿物。  相似文献   
10.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扬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岩。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文用应变测量方法分析了各区的变形量,发现基底向北突出的丹巴地区变形量较大,而向南凹的金汤弧区则较小。丹巴地区变质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笔者用构造一热模式对该现象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