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崩塌灾害等级划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塌灾害等级划分是进行灾情预测和制定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不同领域由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崩塌灾害等级划分时采用的主要指标及方法也各有不同。本文针对公路的特点,结合公路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崩塌规模与交通量作为评估公路崩塌灾害灾情大小的主要参数和灾害等级划分指标。根据崩塌规模和交通量作用于公路的规律,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了崩塌灾害评估指标的分级标准。最终建立了公路崩塌灾害灾度计算公式,提出了以灾度大小作为公路崩塌灾害等级划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代智能交通系统中道路交叉口间车流量信息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量检测方法.将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融合计算,结合实例进行MATLAB仿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仿真和分析表明,该算法具有精度高、收敛快、编程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交通量监测在公路管理养护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一种用于监测交通量的新型水泥基压电传感器得以开发研制。该传感器能够响应由于车辆所引起的冲击荷载,而且具有耐久性好、价格低廉及全天候运行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该传感器的制作及其基本性质。并将两个水泥基压电传感器埋置于一段混凝土梁中,以该梁作为埋入路面以下的传感单元。对该梁的测试实验表明,埋入混凝土梁的水泥基压电传感的性能没有发生变化,仍可以正确地反应各类冲击荷载。由此可见,该水泥基压电传感器对交通量的监测应用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是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遭高速行驶,划分车道和设置中央分隔带,采用全部立体交叉和全部控制出入,具有良好的安全、服务和交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公路类型。它有以下特点:①汽车专用,其它车辆、行人不准进入。②有4车道以上,设计速度一般80~120千米/小时。③来向和去向车道之间有矮树和栏杆相隔并有几条车速不同的车道,同一速度的汽车顺次行驶。④与别的道路交叉处有立体交叉桥横跨。  相似文献   
5.
宋永亮 《海岸工程》2000,19(3):23-33
分析了横过胶州湾的现有交通通道的历史统计资料,依据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历史水平及预测结果,利用弹性系数法预测了2000年和2010年青岛与黄岛间的城市交通量,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交通量,车速及交通密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典型的流量-速度-密度交通流三维模型,由不同的速度-密度关系式,建立易于理解和接受,且更偏重于安全可靠的流量-密度和流量-速度关系模型,从而为交通分析和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的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分级的。  相似文献   
8.
交通量、车速及交通密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典型的流量-速度-密度交通流三维模型,由不同的速度-密度关系式,建立易于理解和接受,且更偏重于安全可靠的流量-密度和流量-速度关系模型,从而为交通分析和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青山  张鹏  张佳  王岩  肖超伟 《地理研究》2010,29(11):2070-2079
以长春市这一典型单中心扩展型城市为例,通过对1980年、1985年、2000年和2007年4个时间断面60个道路交叉口交通量的数据分析,研究典型单中心扩展型城市的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量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带有典型的单中心圈层式扩展和轴向集聚特点,即圈层式中心放射状特征。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和道路利用率较高,边缘区交通量和道路利用率偏低;(2)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时空演变特征存在差异,人流量增幅较小、增速较慢,历年间变异系数均维持较高水平且变化不大,中心集聚特征明显。车流量增幅较大、增速较快,历年间变异系数均较人流量小且变化较大,在中心集聚的基础上,沿主要交通干道呈现明显的点轴式集中特征;(3)虽然1980~2007年主要道路交叉口人流量与车流量发生较大变化,但交通量时空分布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反映出单中心扩展型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量空间分布的强大制约性。  相似文献   
10.
Spatial analysis of commuting mode choice in Guangzhou,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tropolitan cities in China are commonly confronted with unresolved traffic congestion issues, primarily due to rapidly increasing traffic demand. Group disparity between commuting mode choice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road networks has enabled u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give rise to the discrepancies and the fundamental spatial causes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 recent years, micro-perspective, individual, and behavior-based spatial analysis have mushroomed and been facilitated with effective tools such as 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GIS).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ransport and space on the basis of commuting mode choice since the mode choice data are invisible in a specific space such as a particular road network. Therefore,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 the classical origin destination (OD) four-stage model (FSM) is usually employed to calculate data when studying commuting mode choice. Based on the relative principles of T-GIS and the platform of ArcGIS, this paper considers Guangzhou as a case study and develops a spatio-temporal tool to examine the daily activities of residents. Meanwhile, the traffic volume distribution in rush hours, which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commuting modes and how they were reflected in the road network, was scrutinized with data extracted from travel diaries. Moreover, efforts were mad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ffic demand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raffic volumes in divergent groups and on the road networks is driven by: 1)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ers; 2) a jobs-housing imbalance under suburbanization; 3)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supply of transport modes; 4) the remains of the Danwei (work unit) system a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5)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