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应用动力学分析方法,对低空急流超地转特征的形成机理和暴雨的反馈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压能场作功(—·▽E)大于位能场作功(—·▽φ)是低空急流超地形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暴雨的反馈作用通过激发一个不平衡增量促使上升运动加大来加强暴雨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2.
3.
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反馈作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钟兴 《气象》1994,20(2):3-10
根据各收支方程讨论,概述了各研究者采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计算得出长江流域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各源汇的空间分布特征。虽然个例,地区和资料不同,其结果各有差异,易比较,但次网格尺度运动对不尺度环境场的反馈作用均非常显著,因而在设计暴雨预报的数值模式时,参数化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的概念.指出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因子都是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的,它们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成因链上物理因子之间的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导致成因链上的各种成因理论都不能完全地自圆其说,因而也无法完全确定地用于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只有深入探讨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并综合分析物理因子的贡献率,才能提高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的准确率.这为解决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某些介壳岩形成很快,另一些则需较长的时间.而形成介壳岩、介壳层和生物碎屑灰岩的介壳可以是原地堆积,也可以是外来的.它们可以堆积在海底之上或其下,经历简单的或多次的埋藏事件,依据介壳和沉积物堆积速率的关系,S.M.Kidwell曾于1986年提出4种成因类型.埋藏反馈作用主要研究活着的生物和死的生物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强调死的生物组合对活着生物组合的影响.对于介壳岩的形成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6年3月3—5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一次沙尘暴过程中地面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次沙尘暴过程中,地面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曲线呈现一波型。在通常情况下,白天地面感热通量是正值,夜间地面感热通量是负值。在出现沙尘暴的时段内,地面感热通量会发生很大变化。发生在夜间的沙尘暴阻碍地面辐射,减弱地面热量的损失,致使地面感热通量大于零;发生在白天的沙尘暴阻碍太阳辐射,显著消弱地面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一次强灰霾污染的天气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在线耦合的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V3.6(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 Version 3.6)及环境、气象观测数据,在完成大气化学方案优选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地区一次重霾污染过程(2013年2月15~17日)对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重点关注一次颗粒物、无机气态成分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为排放对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生成的贡献,探讨了由此引发的气象条件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上述3种人为源的综合排放对华北地区PM2.5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91.27%,其中对北京、秦皇岛和沧州的贡献率分别达96.9%、95.9%和97.2%。这使区域地面太阳向下短波辐射降低近15.99%,区域平均地面辐射强迫达-26.51 W m-2,由此导致地面温度下降0.14°C(3.68%),逆温增强,垂直温度梯度(?T/?z)升高0.026 K km-1,边界层高度降低18.92 m(8.77%),平均风速减少约0.014 m s-1(0.35%),相对湿度绝对值升高0.51%,地面平均气压降低0.86 Pa。对于15~17日污染过程,人为源综合排放的气溶胶对短波辐射的影响在天气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边界层高度的影响较大,但不起主导作用,对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的作用则远小于天气系统本身。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的前体物,其人为排放对SOA浓度的贡献率约为99.6%。同时,VOCs通过调整大气反应活性促进无机气态成分向无机盐转化,它对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的贡献达50%以上。然而,VOCs对整个PM2.5浓度的贡献不及各种源综合贡献的1/4。人为排放的VOCs对气象场的反馈与综合排放的作用基本一致,但对地面气压的影响VOCs排放时以热力因子为主,而人为源综合排放时以动力因子为主。上述结果暗示,灰霾污染过程所引发的气象条件向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方向改变,这可能促进污染物的局地累积、增强污染程度并延长区域内重污染的持续时间。因此,在探讨区域性灰霾污染成因时,灰霾自身通过辐射强迫作用对大气的调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择两种类型的暴雨个例用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潜热反馈作用的大小,结果发现对于不同的暴雨系统,潜热作用差别很大,“626”(1986年6月26日)京津冀暴雨中它使雨量增加约一倍,而“758”(1975年8月7日)河南暴雨却增加约四倍。此外,潜热反馈对高低空急流强度、位置,以及对上升运动大小的影响程度,也都是在“758”暴雨过程中较大。数值试验证明了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高空急流强度和风速铅直切  相似文献   
9.
用1999年6月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高分辨的敏感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环境的反馈作用,共设计了两个敏感性方案:干绝热过程(干调整)和包含水汽及凝结潜热释放的湿过程(湿调整),两种调整过程包含的不稳定能量不同,对环境场造成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在对流强盛期间,湿调整比干调整更能增强底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当对流消失后即大气从不稳定调整到稳定状态后,两种调整过程对水平风场的影响基本相同;湿调整比干调整产生的垂直速度更大;湿调整比干调整更能使大气底层温度降低、高层温度升高。干、湿调整过程都是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当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时,强上升运动中心的中下层辐合增加、高层辐散增加,当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时,高层指向冷区一侧的水平风分量增强,底层指向暖区一侧的水平风分量增强。水平风场受对流影响后改变的量值与原有量值相当;不稳定能量释放可影响到对流中心周围5个经纬距以上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提供的低空水汽条件下,波状低云得以发展形成。当波状低云形成后,它又将反馈于天气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上升运动区、正涡度区和长波槽区向波状低云区上空发展。这一新事实将为短、中、长期降水预报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