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四川省成都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水稻土剖面为例,探讨了Cd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d分配系数(Kd)在污染土壤环境和本底土壤环境中是不同的,在剖面PM-3、PM-6和PM-8剖面中污染环境中分配系数(Kd)大于本底环境中的分配系数,而在剖面PM-7中,本底环境中的分配系数(Kd)大于污染环境中的值。在污染环境Cd分配系数受土壤pH值、交换性Mg和铁硅氧化物的影响比较大,而在非污染环境中分配系数受到土壤可溶性Al、Cd全量和铁锰铝氧化物的影响较大。这些土壤的物化性质对分配系数造成影响,使得土壤滤渣和土壤原土中Cd形态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两种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溶液盐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定期取表层土样测定其电导率和在不同深度埋设盐分传感器探头的方法,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监测了秸杆覆盖和地膜覆盖农田不同深度的土壤溶液含盐量变化。结果为:(1)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和10cm深土壤溶液含盐量的变化规律为,未灌水期间迅速增加;灌水时急剧降低。秸杆覆盖和覆膜可明显抑制盐分的累积,使整个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波动幅度变小。其中覆膜处理抑制土壤盐分累积的作用最大。(2)30cm深土壤溶液含盐量的变化为灌水降低,未灌水时升高。秸杆覆盖处理在灌头水后含盐量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覆膜处理在灌头水后一直处于很低的含盐水平。(3)60cm深土壤溶液含盐量变化幅度小于其上土层。秸杆覆盖增强了灌水对60cm土壤溶液含盐量的降低作用,并抑制了后期土壤溶液含盐量增加。覆膜减少了灌水对60cm深土壤溶液含盐量的降低幅度,也抑制了未灌水期间含盐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土壤溶液既是养分,又是养分载体,在养分由岩土→水(土壤溶液)→植物体系统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本文以金丝小枣所需养分供、输、耗系统为主线,采用生物─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分析计算输入系数、配比系数、吸收系数等一系列生物─水文地球化学参数,探讨地质环境影响枣林品质的作用机制,即地质环境的农业生态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成都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水稻土剖面为例,探讨了Cd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d分配系数(Kd)在污染土壤环境和本底土壤环境中是不同的,在剖面PM 3、PM 6和PM 8剖面中污染环境中分配系数(Kd)大于本底环境中的分配系数,而在剖面PM 7中,本底环境中的分配系数(Kd)大于污染环境中的值。在污染环境Cd分配系数受土壤pH值、交换性Mg和铁硅氧化物的影响比较大,而在非污染环境中分配系数受到土壤可溶性Al、Cd全量和铁锰铝氧化物的影响较大。这些土壤的物化性质对分配系数造成影响,使得土壤滤渣和土壤原土中Cd形态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3-N淋失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黄满湘  章申  张国梁 《地理研究》2002,21(4):425-433
分析评价了北京草甸褐土冬小麦 /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3 N累积、淋失以及同氮肥水平的关系。设置 4个氮肥处理 :0、 1 2 0、 2 4 0、 360kgN/ha。在每一处理区 2 0、 40、 60、 80、1 0 0、1 4 0、 2 0 0cm埋设土壤溶液提取器 ,在试验地同期设置两个直径 0 48m、深 2m的原状土柱 ,氮肥水平为 0和 2 4 0kg/ha。土壤剖面取样分析发现 :不施肥种植降低土体NO3 N储量 ,施肥种植增加 0~ 1 0 0cm土体NO3 N储量 ,但只有 360kg/ha才能维持 1 0 0~ 2 0 0cm土体NO3 N储量 ,种植和施肥改变了土壤中NO3 N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利用土壤溶液提取器取得剖面2m处土壤溶液NO3 N年均浓度和土柱底部同期排水量估算得到大田不同氮肥水平NO3 N淋失年均通量分别为 :1 8、 2 41、 5 52、 1 7 1 2kg/ha ;施肥处理表观氮淋失百分率为 :0 33 %、 1 0 3 %、3 1 9%。试验结果有益于指导合理施肥和更好地认识农业氮肥应用与地下水NO3 N污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包气带土壤溶液的农业生态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敏  侯春堂 《地球学报》1998,19(4):434-437
近年来,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地质环境的植物营养库作用。在“岩土-土壤溶液-植物”养分循环系统中,包气带土壤溶液是联结地质环境与农业植物有机体之间的组带或桥梁,在养分元素的“供给-输送-消耗”系统中起着养分转换,养分输运和调节养分动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土壤溶液提取器采集土壤溶液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溶液已成为土壤、植物营养、生态环境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如何有效提取土壤溶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内采用的土壤溶液采集方法大多处于试验阶段,利用陶土头土壤溶液提取器采集土壤溶液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就南京周边及南通地区利用陶土头土壤溶液提取器开展土壤溶液系统采样试验的结果,总结了土壤类型、地貌等自然因素对试验效果的影响,为提取土壤溶液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桂林覆盖型岩溶区6处包气带土层中,通过钻探定深采集土样34组,进行土工实验,测定其密度、孔隙比、饱和度、塑性指数等物理指标。以浸提法(土水质量比1∶5)提取土壤溶液,测定其p H值和HCO-3、CO2-3、Cl-、SO2-4、Ca2+、Mg2+、Na+、K+等离子含量。其中,对B1、X7两孔采集的24组土样,采用PHREEQC软件将浸提原液模拟浓缩至接近于天然土不同饱和度的含水量,根据浓缩结果分别计算方解石、白云石饱和指数,判别土壤溶液在给定各含水量条件下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主要认识如下:1土壤p H值为4.35~7.08,多较低,大部分为酸性土和强酸性土。紧靠石灰岩面的土p H值较大。2土壤溶液中Ca2+、Mg2+等各种离子含量均很低。受人类活动影响,B1、X7两钻孔表现除浅部Ca2+、SO2-4、HCO-3含量高、深部低,其它几种离子则表现出含量较少且上、下基本一致甚至向下略有微量升高的特征。3人类活动区浅部土层中Ca2+、Mg2+、Na+、SO2-4、Cl-含量均明显高于人类活动较少区。4靠近石灰岩面的土壤溶液中Ca2+含量高。在距离下伏灰岩面几米以远的包气带土层中Ca2+等含量很少。5不同浓度土壤溶液的SIC、SID与桂林周边碎屑岩裂隙水接近,均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较大,表明对方解石、白云石具有较强溶蚀能力;且SID均明显小于SIC;由于同离子效应,随着浓缩程度提高SIC、SID逐渐升高,但仍为较小负值。6与桂林漓江水、漓江两岸第四系孔隙水、岩溶地下水相比,不管是土样浸提原液还是按不同比例浓缩后土壤溶液的SIC、SID均明显更低,单纯从溶解作用考虑,其对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蚀能力更强。桂林黏性土土壤溶液SIC、SID低、溶蚀作用强主要是由于桂林地区长期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造成较低土壤p H值和低Ca2+、Mg2+等离子含量以及土壤中高CO2分压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漓江流域中北部采集浅层土样,提取土壤溶液,测定其水化学成分指标,分析其基本特征及规律,并计算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SI_C、SI_D),探讨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从漓江流域南部到北部,土壤中各离子含量普遍较低,总体上是南高北低,土壤溶液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2)土壤溶液的SI_C、SI_D都呈绝对值较大的负值,表明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3)SI_C、SI_D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溶蚀能力逐渐增强,与该区域降雨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特征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4)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溶蚀能力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强是长期的大量降雨溶滤作用使土壤中的Ca~(2+)、Mg~(2+)等离子减少、pH值降低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0.
利用陶瓷头土壤溶液收集器采集2006年7月~2007年8月问长白山阔叶红松天然林不同深度(15cm和60 cm)土壤溶液,探讨应用气液萃取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森林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气体N_2O和CO_2浓度的可行性,并利用此方法研究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两种气体含量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林地15 cm和60 cm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CO_2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26~10.71μg·mL~(-1)(C)和3.13~6.16 μg·mL~(-1)(C),溶解性N_2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4~13.40 ng·mL~(-1)(N)和3.23~27.98 ng·mL~(-1)(N).阔叶红松天然林土壤溶液中溶解性CO_2和N_2O浓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融后的降水促进了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_2O产生,尤其在60 cm深度.与60 cm深度相比,林地15 cm深度溶液中溶解性CO_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更明显,尤其在植物生长旺季.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可以解释林地不同深度溶液中溶解性CO_2浓度变化的29%;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可以解释林地60 cm深度溶解性N_2O浓度变化的34%.因此,水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分别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溶液溶解性CO_2和N_2O形成的重要因子.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实验方法对于测定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_2O和CO_2含量均有较好的适用性,连续三次萃取后所获得的气体浓度可有效反映溶液中的实际气体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