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As is well known, a high content of sulphur in coals is an effect of the post-depositional history of coal seams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a of its use as a fuel. Sulphur in coals can caus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 during their utilization. This problem is very actual for the Donetsk Basin because 734 mined seams out of the total of 1009 (73%) are comprised of coals with sulphur content -2%. The chemical pre-treatment as a first stage in their processing is widely us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obtain the thermal destruction products of coals (such as semi-coke, coke, adsorbents, etc.) and to simultaneously utilize coal wastes. Development in pre-treatment methods for high-sulphur, low-rank coals is especially desirable for reducing the sulphur contents of the solid product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al pre-treatment on the yield and composition of thermal destruction products, and the sulphur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coal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by reductivity (low-reduced LRC and reduced RC coals). The thermal behavior of the coal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Fisher method (heated to 520℃, at a rate of 7℃/m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emi-coking ga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VTI gas analyzer. The coal samples were chemically treated directly before thermal destruction by the introduction of 1-% solutions of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AAD (acrylic acid dinitrile C8H12N4) and products of coal-tar distillation (absorber oil). Coal pre-treatment increases the semi-coke yield and its coking ability, and changes the liquid/gaseous product ratio.  相似文献   
2.
金刚石工具富铁胎体掺杂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的加入量、加入形态和在混料中的均匀弥散性直接影响热压富铁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的稀土掺杂工艺,保证了稀土在胎体中的均匀弥散性;通过试验研究了稀土的加入量与富铁胎体的抗弯强度、抗冲击韧性和孔隙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稀土的最优加入量。通过差热分析试验,认为稀土可以改变富铁胎体的热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3.
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卓伦  彭明生  徐庆鸿 《矿产与地质》2003,17(5):630-631,635
通过对缅甸硬玉的差热分析和紫外荧光光谱研究,发现不同颜色硬玉的紫外荧光谱中的617nm处的谱峰,可能是Cr引起的;对不同颜色硬玉进行的差热分析表明,其熔融温度略有不同,说明其生长环境有一定差异,而硬玉也可能是较好的耐热材料,具一定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4.
吴平霄  廖宗文 《矿物岩石》2003,23(2):113-116
利用有机-无机(矿物)控释材料对碳酸氢铵进行改性,制成改性碳酸氢铵。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等重条件下,改性碳酸氢铵较普通碳酸氢铵有较大幅度的增产。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及红外光谱对改性碳酸氢铵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晶体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差热分析结果也表明,改性碳酸氢铵的热分解温度比普通碳酸氢铵提高30℃。这种晶体结构的变化增加了改性碳酸氢氨的稳定性,从而延长了其肥效并提高了N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段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成分测定、差热分析及红外光谱研究,对黑云母的差热曲线即DTA曲线中的吸热谷进行了解释。得出的结论是:黑云母在加热过程中分两次脱羧,一次脱羧Mg-OH键断裂,造成DTA线中的600℃左右的吸热谷;二次脱羟Fe-OH键断裂,形成850~1100℃间的吸热谷;DTA线中最后一个吸热谷为黑云母熔化吸热而成,其温度范围为1100~1300℃。  相似文献   
6.
苏州蒙皂石粘土的初步研究钟华邦江苏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南京,211135关键词:蒙皂石.粘土矿物,差热分析,矿床成因,江苏苏州。PreliminaryResearchonSmectiteClayintheWestofSuzhou,JiangsuPro...  相似文献   
7.
膨润土差热曲线与物理化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章庆和 《矿物学报》1989,9(2):177-180
本文研究了如何利用膨润土DTA曲线的形状、温度特征来分析、判断膨润土的理化特性。对膨润土的DTA曲线和理化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应用差热分析(DTA)/逸气检测(EGD)/气相色谱(GC)在线联同技术及其装置,对黄铁矿、菱铁矿、白云石在N_2、Air、CO_2、Air/CO_2气氛下的热行为进行了研究。依据测得的DTA/EGD/DC曲线所提供的信息,探讨了黄铁矿热氧化分解反应历程;鉴定了菱铁矿中的含硫杂质;考察了白云石在N_2、Air、CO_2气氛下的热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把热分析与高灵敏度的逸气检测/逸气分析的联用技术应用于矿物学研究领域中,将更发挥其潜在的优越性和独特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差热分析(DTA) 和程序升温还原(TPR) 技术研究了活性炭担载钼基催化剂在制备和预处理过程中的性质变化。DTA结果表明,催化剂在焙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相,这种新相与活性组分和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助剂K和Ni 的引入对这种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影响。K/C样品的TPR结果表明,K 本身不被还原,但它可以改变催化剂中其它物种的还原行为。C 担载Mo 基催化剂的TPR谱一般由四个正峰和一个负峰组成,正峰归属为不同Mo 物种和载体本身( 包括其中的某些杂质)的还原,负峰则归属于氧化的C载体表面脱附出的CO,Mo 担载到活性炭上后变得更加难还原了。K 的引入大大促进了低温下可还原Mo 物种( 主要是八面体Mo) 的形成,而抑制了那些仅在高温下才能被还原的Mo 物种( 主要是四面体Mo) 的产生。这可能是影响催化剂在CO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缅甸翡翠中的哪些部位适合做烧红处理以及该部位能被烧红的原因,采用加热实验、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及差热分析方法对缅甸翡翠样品的原生部位、雾部位的加热前、后的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翡翠中的蓝雾部位及黄雾部位适合做烧红处理,原生部位不适合烧红处理,蓝雾部位可以被烧成黄色及红色,黄雾部位可以被烧成红色。雾部位适合用来做烧红处理的原因在于,在低温的加热条件下,蓝雾部位中的大量的Fe2+发生价态变化,实现由绿泥石向针铁矿的转变所导致,该过程由表及里逐步进行。原生部位的主要矿物硬玉需被加热更高的温度,在破坏其晶格的情况下,才可以呈现出红色,且该红色不具有褐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