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NDC模型对我国旱地N2O释放的拟合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休耕地和大豆-冬小麦轮作田的N2O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季节变化的是观测结果,对比分析了DNDC模型计算与三试验田田间观测在N2O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季节变化上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对N2O释放通量、土壤NO3^-和NH4^ 含量、土壤湿度和土温,模型计算结果与田间观测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和相近的数值,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上述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据此,推算出贵州省农业土壤N2O年释放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对释放量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坝上地区位于北京北部、内蒙高原南部,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环境反映非常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最理想的地区。该区距京、津逾200km,又是京、津地区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位十分重要。该区人少地多,土壤中很少施用化肥、农药,养分分析数据更趋于客观。历史上坝上地区主要是游牧区,仅有零星的农区分布。解放后该区土地利用有过几次大的变化。1949年时该区有耕地550万亩1),天然草场1300万亩,并且有达千亩、万亩大片的草场。20世纪60年代,围场县建设150万亩人工林区。  相似文献   
3.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地处半干旱地区的甘肃天水和陕西泾阳两地苦干年份逐旬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的实测值,根据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考虑水分的渗漏,蒸散,建立了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并进行了预报实验和模型敏感性分析,其结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4.
潘新社  祁文举 《自然资源》1996,(6):37-39,23
经1992-1993年引种试验研究,从众多的作物品种中筛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玉米品种主要有“农大60”,“辽单19”,“矮112”,大豆品种主要有“84018-13”“铁丰24”,“铁丰25”。这些品种表现出极好的丰产性状,丰富了滦平县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6.
采用舟曲县旱地沟植垄膜增水资料,对沟植垄膜田与普通田的土壤气候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沟植垄膜种植由于水分增加,可使热量资源更有效地被作物利用,使玉米的种植高度增加到海拔2200m。  相似文献   
7.
8.
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冠层高光谱反射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野外实测的水浇地与不同坡向旱地春小麦各发育期的冠层光谱数据,对比分析各发育期春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特征;依据TM图像的波段设置将实测光谱划分为4个波段,对比分析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光谱在各波段的差异,并选择出识别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的最佳波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呈现的总特点是阳坡地双面坡地阴坡地水浇地,在近红外波段则相反;不同发育期的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在可见光波段均呈现起身期乳熟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的特点,在近红外波段则呈现扬花期抽穗期拔节期起身期乳熟期的特点;因各地类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值和覆盖度不同,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曲线也存在差异——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在起身期和乳熟期的光谱曲线各成1条线,而在其他3个发育期则形成2条曲线(水浇地和阴坡地的光谱曲线基本重合,阳坡地和双面坡地的光谱曲线完全重合)。760~900 nm谱段是识别水浇地与旱地春小麦的最佳波段。  相似文献   
9.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小气候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棉田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棉花单作、棉花间作花生、棉花间作甘薯、棉花间作大豆,研究不同间作棉田群体对不同层次的光强、土壤温度以及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棉花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可通过改变受光结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利于棉花种植获得高产;棉花间作大豆模式是较适宜在红壤旱地推广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设黑膜大垄(M1)、玉米秸秆带状平覆(M2)、玉米秸秆带状垄沟覆杆(M3)和不覆盖露地平作(CK)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旱地土壤温度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1较CK提高全生育期土壤温度0.98℃,主要提高了块茎膨大期5 cm土层(2015年)及淀粉积累期10 cm土层(2016年)的土壤温度;M2、M3较CK降低全生育期土壤温度1.06℃、0.59℃,主要降低了块茎形成期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两年M1、M2、M3分别平均较CK增产11.68%、21.74%、16.88%。产量与淀粉积累期至收获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正相关(r=0.064~0.766),覆盖处理显著较CK提高淀粉积累期单株结薯数及单株产量,平水年以M1最好,偏旱年以M2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