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物理现象和太阳活动中的高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5,36(1):65-72
本文用几种谱分析方法了从1976年7月-1992年9月期间的地球物理资料(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及1976年7月-1987年12月的日冕指数。结果证实所有序列中呈现出40-60天的振荡,同时也表明:它们的振幅和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本文研究了谱结构的时空分布和讨论地球物理象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2.
俯冲板块裨上是一剪切作用增厚带,沿该带地壳及壳下岩石圈物质流入地幔。板块是一个自我调整的分散绝热体系,因板块快速俯冲的受限热传导及其在剪切面(剪切面的形成是一个吸热过程)上流动时物质的不断更新,使体系保持低温状态。然而,这并不妨碍俯冲带快速的岩浆形成作用,这是因为,尽管俯冲带是高压的,但板块内岩石的高度分散作用(这种分散作用减小了岩石中单个矿物颗粒)及其受力状态使得岩石的熔点大幅度降低,这就加速了  相似文献   
3.
一次寒潮过程的多种相态降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从环流形势、动力机制、温湿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2月9-11日江苏一次雨、雪、冻雨、冰雹等不同相态的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和雪的大气层结有明显差异,冻雨发生时在对流层中低层有融化层,融化层内温度为1~2℃,近地面气温低于0℃;降雪发生时,整层大气温度都在0℃以下。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平流和暖平流是造成冬季对流性天气的主要原因,冬季产生冰雹的"高架雷暴"位于近地面冷池之上,冰雹出现前对流层中上层有干空气侵入。WRF-V3模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和冻雨出现时对流层低层都有雨滴存在,降雪时对流层低层的雨滴消失。  相似文献   
4.
老早就盼望着在九寨秋天最好的季节再次牵手,果然心想事成,在金秋十月如期赴约。九寨黄龙机场俗称为九黄机场,当地人说:九黄九黄,十次飞机九次黄,还有一次要返航。这次行程不仅航班准点,而且特别的物理现象——佛光闪现,这本身就是一道景,为再次亲近她营造了好心情。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雷暴活动对全球水物质的重新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有关雷暴和闪电活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闪电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正被越来越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明锋 《测绘学报》2019,48(10):1340-1340
近20年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精度不断提高,已累积了丰富的、高精度、全球覆盖的坐标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为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各类地球物理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大地测量几何约束。然而,由于GPS坐标时间序列中同时包含了各类“信号”和“噪声”,而且噪声来源复杂,信号类型多样,水平和高程分量上信号与噪声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如何从原始序列中提取可靠的“信号”、分离出“误差”是目前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嘉 《天文学报》2015,56(1):91-92
<正>Algol型双星是双星的一种,其独特的半接结构使它拥有丰富的物理现象,包括严重畸变的充满子星、强磁活动现象,物质转移的各种形式,完全迥异于单星的演化状态和特有的形成历史.本文对双星光变曲线的基础物理做了介绍,同时介绍了历史上的各个模型或程序.展示了各个物理参数对光变曲线的影响,包括倾角、温度、金属丰度、表面重力加速度、第3光、半径、轨道椭率和轨道近点角等.根据已有星表统计了Algol型双星的性质,并对3颗样本星进行了具体的观测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彭树森 《内陆地震》1989,3(3):240-251
本文根据大气温度层结状态,讨论两种光电测距最佳观测时刻的理论。指出,在不稳定湍流状态下,更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观测值。  相似文献   
9.
印尼地震海啸及其相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海啸的产生是地球表面固体层和流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介绍了这种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了海啸的大小、能量、传播速度,展示了与印尼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现象,指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减少海啸灾害的重要措施,目前的预警系统虚报率很高的问题,仍需要通过加强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来解决,这是地球科学家面临的重要科学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地电和地磁的波动是几种地球物理现象的终极产物,特别是在地震活动区域观测到的这类信号可以归因于和地震相关的压力及张力的变化。该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了利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对这些波动的不同一性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日本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Boso半岛南部的Kiyosumi,Uchiura和Fudago观测站观测到的地电位和地磁场的短期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为了在地电位数据的基础上了解异常信号及背景噪声的特征,我们研究了信号到达的方向。利用观测站间的转移函数的方法对外部强信号的减弱进行了研究。这些分析显示出了区分信号源的能力,特别是时序数据的定向探测分析显示了其对信号源分离的有效性。波形的识别和信号到达方向的估测对于监控地震活动区域的ULF电磁环境和了解地壳活动的孕震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