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之燊 《福建地质》1992,11(3):156-163
武夷山脉中段晚太古代宇宙尘赋存于上太古界天井坪组。粒度一般为0.15-0.2mm,最大0.32mm,最小0.042mm,形态呈单球体、不规则形或碎片状,以前者为主。在扫描电镜下表面具烧蚀、蜂巢状气印、气孔状、刺(瘤)突趁、晶洞及偏心双层等结构。宇宙尘由内核和熔壳组成;内核是自然铁(a-Fe),含Fe、Cr、Ni、Co等元素;熔壳是磁铁矿或方铁矿,除Fe外尚含Si、Al、Cr、Mn、S等元素:根据其结构、构造组成和物质成分的综合分析结果,并与国内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本区宇宙尘可能是铁陨石在大气中的消融物或在太空中的碎裂物。  相似文献   
2.
HDPE蜂巢式固沙障研制与防沙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采用先进的HDPE新材料制成蜂巢式固沙障来替代传统的草方格。研究发现:HDPE蜂巢式固沙障可以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地表底层风速,进而减弱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在格状沙障内,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使原始沙面充分蚀积,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形成稳定的凹曲面。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为13.6/100~13.2/100,这种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与传统有效的草方格(草方格为13.3/100)防沙效应相当,其二者流场特性也相同。这种稳定的凹曲面,对不饱和风沙流具一种升力效应,形成沙物质的非堆积搬运条件,这是格状沙障作用的关键。实验表明,选用孔隙度为40%、高20 cm的HDPE固沙障防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择鹿回头近岸海域常见的板叶角蜂巢珊瑚(Favites complanat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为研究对象, 采用室内连续培养的方法, 探究两种不同造礁石珊瑚对酸化和溶解有机碳(DOC)加富的响应。结果表明: 酸化(pH 7.6)并不会影响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和生长速率; 但DOC加富(524.03±78.42μmol•L-1)使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分别降低67%和47%、生长速率降低59%和40%。当二者共同作用时, 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降低30%和11%、生长速率降低46%和59%, 大多没有DOC单独作用时强烈, 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两种珊瑚共生虫黄藻叶绿素荧光指数(Fv/Fm)均升高后降低, 板叶角蜂巢珊瑚Fv/Fm最先降低。实验表明, 这两种珊瑚虽然对海洋酸化的敏感度不高, 但是对有机物加富有不同的响应, 板叶角蜂巢珊瑚更为敏感, 可能导致这两种珊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有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4.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湛江沿海野生蜂巢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 ,从 6个系列 1 2 0个引物筛选出1 6个引物 ,对 1 0尾蜂巢石斑鱼进行RAPD分析 ,1 6个引物共检测到 1 5 4个位点 ,其中 ,多态位点比例 (P)为 6 5 5 8% ,平均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 (S)为 0 7887,平均个体间遗传距离 (D)为 0 2 1 1 3,遗传多样性指数 (H)为 0 1 776。研究结果表明 ,湛江沿海的野生蜂巢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蜂巢石斑鱼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湛江沿海野生蜂巢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从6个系列120个引物筛选出16个引物,对10尾蜂巢石斑鱼进行RAPD分析,16个引物共检测到15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例(P)为65.58%,平均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S)为0.7887,平均个体遗传距离(D)为0.2113,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776,研究结果表明,湛江沿海的野生蜂巢石班鱼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龙成 《海洋世界》2001,(6):31-31
珊瑚以其艳丽多彩、五光十色而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有的象鹿角、蜂巢;有的似脑纹、莲花;还有的如菊花、牡丹,千姿百态、变幻无穷,这彤形色色的珊瑚实际上都是珊瑚虫的遗骨。珊瑚虫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固定在水底生活,当很多珊瑚虫生活在一起时,它们紧密相连、挤在一起,老的珊瑚虫死后,留下自己的骨骼,而后来的珊瑚虫就在这些骨骼上继续繁衍,随着时间推移,遗体愈堆愈高,并固结在一起,慢慢地成为珊瑚。  相似文献   
7.
研究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来探索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于2018年5月采集广西涠洲岛自然海域中的黄廯蜂巢珊瑚(Favia favus)和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nosus)至室内养殖,收集受精卵,观察和记录其胚胎和幼虫的早期发育过程。结果显示,黄廯蜂巢珊瑚和肉质扁脑珊瑚都是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在月圆后5~8 d产卵;发育过程都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以及浮浪幼虫期;两者的卵母细胞都不含虫黄藻。本研究记录了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行为,为进一步利用有性繁殖来进行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根据东昆仑地区石炭系所含(竹蜒)类化石的旋壁构造——蜂巢层的出现和演替过程呈渐变而并非截然分开的这一重要事件,将该区原划分的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合并为上石炭统。将整个东昆仑地区石炭系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  相似文献   
10.
块状珊瑚(如滨珊瑚、蜂巢珊瑚等)具有生长带。珊瑚生长带类似于树木年轮,有“海上树轮”之称,是一种时间分辨率高且连续记录时间较长的生物钟,为热带、亚热带海域海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绝佳记录材料。识别和提取珊瑚生长带中环境信息记录,对边缘海古海洋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