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堡铅锌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的接触带上,属典型的断裂控矿.根据控矿断裂与矿体的关系,可把该区断裂分为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三期,并初步确定成矿期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按照矿床矿石矿物的组合、结构构造,相互关系及形态特点,又将成矿期识别为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矿化阶段、碳酸盐-多金属矿化3个成矿阶段.本文试图从区域和矿区构造分析研究入手,进行找矿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和黔东南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4月17日发生在镇远县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此次特大风灾发生在热低压外围暖区,"上干下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强垂直风切变和对流层中下层(500 hPa以下)大气环境较大温度直减率环境条件下,风暴沿地面辐合线发展东移,在镇远县城特殊的地形强迫作用下,触发大风灾害发生;雷雨大风、冰雹发生前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有明显高悬强回波特征、钩状回波、弱回波区和三体散射特征,组合反射率图上存在明显的高反射率因子梯度区,基本径向速度图上存在逆风区和风暴顶辐散,风暴发生前VIL值呈跳跃式增减变化,最大值超过40 kg·m-2,且大于25 kg·m-2的面积呈明显增大现象,这些特征对大风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宗文  刘灵 《贵州地质》2014,31(4):252-255266
通过对镇远小溪铅锌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开展了矿床碳、氧、硫同位素及包裹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及成因探讨。脉石矿物白云石的碳同位素为-0.1‰2.1‰,氧同位素为18.3‰19.2‰,闪锌矿的硫同位素为32‰35‰,同位素分析结果主要落在海相沉积碳酸盐区间范围,分析成矿物质可能与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有关;闪锌矿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6 180℃,盐度为9 22.8 wt%Na Cl eq,显示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特征。  相似文献   
4.
贵州镇远地区钾镁煌斑岩产出控制因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光忠 《地质与勘探》2013,49(4):696-702
贵州镇远马坪钾镁煌斑岩为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含原生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其时代为加里东中期。根据区内当时沉积建造的特点,结合钾镁煌斑岩常包含早期捕虏体的情况,尤其是区内钾镁煌斑岩主要产于加里东期北东向背斜构造翼部拐点范围的事实,认为区内钾镁煌斑岩的侵位应发生在加里东期沉积建造结束褶皱构造开始时刻。加里东构造运动先是沉积建造的塑性变形褶皱造山,岩层能干化后才开始发育大量断裂构造。纵弯褶皱在挤压作用背景下,因褶皱拐点存在拉伸和剪切的应力而构成透入性构造软弱部位,被深部岩浆热力所突破而成为上涌侵位及喷发通道。区域上,四堡期东西向基底断裂构造控制区内钾镁煌斑岩东西向带状分布,而加里东期褶皱及其拐点控制钾镁煌斑岩体(群)的产出,因此金刚石的找矿勘查应主要在有金刚石找矿信息的褶皱构造拐点范围开展。  相似文献   
5.
贵州东南部广泛分布规模不等的煌斑岩体,其风化壳中常发育多种关键金属元素(REE、Nb等)的显著富集.本文以镇远马坪、白坟、思南塘煌斑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煌斑岩风化壳中稀土、铌元素的富集特征和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坪煌斑岩风化壳中w(∑REE)、w(Nb)总体较高,平均达1313.9×10-6和388.5×10-6,白坟岩体相比最低,其w(∑REE)平均745.5×10-6,w(Nb)平均152.3×10-6.思南塘岩体风化壳∑REE含量较高(w(∑REE)平均1245×10-6),但w(Nb)较低(平均160.5×10-6).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表明,不同岩体风化壳中发现较多稀土元素独立矿物独居石,另有部分稀土组分可能以离子吸附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中;铌则更多地赋存在钛金云母,锐钛矿、金红石及粘土矿物中.  相似文献   
6.
贵州镇远马坪"东方一号"岩体为中国最早发现的原生金刚石矿,受当时只有金伯利岩才含金刚石矿及后来西澳阿盖尔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等的影响,先后定名为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金云火山岩等。最近专题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镇远马坪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其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更接近澳大利亚典型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体则类似于澳大利亚典型钾镁煌斑岩,建议将镇远马坪地区"东方一号"等岩类定名为角砾凝灰质金伯利岩,白坟地区岩类定名为钾碱镁闪石-透辉石-金云母钾镁煌斑岩,镇远地区兼有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特征,与西澳大利亚极其类似,镇远地区乃至黔东地区具有较大的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勘查潜力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对贵州黔东镇远金堡铅锌矿床开展碳、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研究,方解石和白云石碳同位素在-5.7‰~-6.9‰,落在典型的火成碳酸岩区域(-5‰~-7‰);氧同位素在11.2‰~12.2‰之间,略高于火成碳酸岩,预示火成碳酸岩物质经过低温蚀变造成氧同位素偏高。闪锌矿硫同位素分布较为集中,在11.5‰~14.2‰之间,结合该区域的碳同位素,暗示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地幔或岩浆作用。通过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金堡铅锌矿成矿热液与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贵州镇远是中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重点区域之一。镇远地区马坪D1号岩体是1965年中国首次发现的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该岩体岩石具典型的金伯利岩结构和组成特征,其中的锆石捕虏晶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未暴露的太古宙基底物质残余。基于壳幔耦合性规律,可能对应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这种古老的克拉通属性是金刚石形成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马坪金伯利岩普遍含有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其CaO含量较高,多数属于G9(二辉橄榄岩)类型,不是全球富含金刚石的方辉橄榄岩原岩类型(G10),暗示当时的岩石圈发生了部分改造而可能不利于高品质金刚石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金刚石找矿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野外工作与岩石学对比研究为基础,同时依赖于金伯利岩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所携带的捕虏体/捕虏晶的研究,配合以岩浆成分来反演地幔源区特征,才能较全面地揭示古老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年龄与演化历史、物质组成与精细结构,以及大陆岩石圈根的厚度、热状态、氧逸度、流体作用等,进而为寻找金刚石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镇远-贵阳断裂带活动历史及其对黔中隆起演化的制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镇远-贵阳断裂带两侧沉积地层、岩浆建造、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存在,在中奥陶世的都匀运动期间表现为南南东向的正滑,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的广西运动期间表现为右行的剪切和局部的拉张;中晚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使断裂带再次拉张,并伴有钾镁煌斑岩[锆石U-Pb法年龄(261.3±8)Ma]侵入;断裂带还经历了侏罗纪-早白垩世早燕山期右行压剪、晚白垩世-渐新世的晚燕山期强烈挤压、左行剪切和中新世至今喜山期的挤压等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断裂带在古生代的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黔中隆起南缘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黄远成  石睿  林泽渊  李永刚 《贵州地质》2015,32(1):32-36,46
贵州镇远马坪地区钾镁煌斑岩体规模较小,以呈岩墙式岩脉、岩床式岩脉、网状岩脉侵入于寒武系石冷水组、娄山关组白云岩中。最近在马坪地区苍蒲塘地表发现钾镁煌斑岩管,进一步揭示了岩体产出形态、规模和岩体特征,证实了该区岩管的客观存在,否定了原有资料认为马坪地区岩体"根部相"的认识,该区存在隐伏钾镁煌斑岩管或岩墙的地质依据充分,因而对镇远马坪地区金刚石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