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杨家田  李志明 《云南地质》2010,29(3):262-265
新山金矿属构造剪切带控制的典型金矿床,产于中元古界昆阳群美党组(Pt2m)中部变质石英砂板岩中。规模大、品位富、易采易选。矿区构造——含金剪切带与土壤地球化学金异常,是寻找该类金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木里新山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扬子地台西缘推覆弧形构造带上的一个穹窿中,地表出露有许多褐铁矿体,规模很大。本文认为这些铁帽由原生铜矿床氧化形成,且与李伍铜矿具有相同的成矿地质环境和类似的矿床地质特征,预测铁帽的下部,可能存在一中至大型的原生铜矿床。  相似文献   
3.
新山位于徐州市北郊,地处徐-宿薄皮型逆冲系统的中部锋带,NNE与NE向构造转折部。基于研究区野外实际观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其构造特征及成因,认为印支末期至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新山NE向逆冲断层、倒转褶皱与层间褶皱的组合,而层间褶皱则形成于强烈挤压背景下逆冲断裂导致地层间的右旋剪切。  相似文献   
4.
云南个旧市卡房矿田新山花岗岩侵位机制与成矿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合了前人对花岗岩侵位机制的研究,对花岗岩几种重要的侵位机制进行了详述.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工作和实践,从围岩蚀变、流体运移、断裂控制等几个方面对云南个旧新山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类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新山花岗岩体侵位机制类型属于岩浆底拱作用,新山矿段内形成的矿床主要有接触带铜锡多金属矿床、层脉状铜锡矽卡岩硫化矿床、变...  相似文献   
5.
张娟  毛景文  程彦博  李肖龙 《矿床地质》2012,31(6):1149-1162
在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发育有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等锡铜矿化体,其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属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成因矿床。赋存于三叠纪蚀变玄武岩层中,呈(似)层状的铜矿体的精确年龄尚未有报道,成因仍备受争议。文章选择赋存于卡房矿田蚀变玄武岩层中,呈(似)层状分布的铜矿体中的金云母,及新山岩体接触带云英岩中的白云母为研究对象,利用40Ar-39Ar阶段加热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它们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了金云母和白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坪年龄分别为(79.55±0.47) Ma和(79.53±0.57) Ma,对应等时线年龄分别为(79.8±1.3) Ma和(79.7±1.0) Ma,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79.7±2.0) Ma和(79.61±0.75) Ma,两者年龄基本一致。结合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温资料,认为金云母的坪年龄(79.55±0.47) Ma,可以代表卡房蚀变玄武岩中(似)层状铜矿的形成时代,而白云母的坪年龄(79.53±0.57) Ma,则代表新山岩体形成后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年龄。这2个年龄与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应是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形成的成矿系列产物。  相似文献   
6.
云南个旧新山层状透辉石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山层状、似层状透辉石岩产于新山岩体顶部碳酸盐岩地层层间,颜色较浅,呈浅绿色。其主要矿物为次透辉石,含量在50%以上,其次为钙长石,且矿物粒度小,呈间粒间隐结构。而发育在矿区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的透辉石夕卡岩中主要矿物为钙铁辉石,含量在65%以上,其次为透闪石、石榴石和硅灰石等,矿物粒度较粗,呈显晶粒状结构。新山层状、似层状透辉石岩具有高Mg、Ti、P,富集sr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h、tn、u),相对亏损Ba、K等特征;稀土分配模式为右倾型,具有较小的Eu负异常(0.40—0.61)。整体上具有与矿区碱性玄武岩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明显有别于新山花岗岩及新山典型的透辉石夕卡岩。通过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新山层状、似层状透辉石岩原岩很可能就是印支期碱性玄武岩,即在热卤水体系中,拉张裂谷环境下喷发的碱性玄武岩经热水交代蚀变形成。  相似文献   
7.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铜多金属矿区,主要成矿作用是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矿区内铜矿的主要矿床类型为变玄武岩型层状铜矿和接触带型铜矿。赋存于花岗岩体的凹陷部位,接触带型铜矿体和氧化型矿体的精确年龄尚未有报道。以老厂矿田内与铜矿体同期的等粒花岗岩脉中的黑云母和与氧化矿同时形成的白云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了黑云母和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82.47±0.49Ma和76.17±0.42Ma,相应的正等时线年龄为82.38±0.48Ma和76.07±0.66Ma,反等时线年龄为82.38±0.49Ma和76.07±0.73Ma。结合野外地质接触关系和矿区内其他年代学结果认为,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82.38±0.48Ma可以代表接触带型铜矿体的形成年龄,也揭示了新山花岗岩体形成后的快速冷却作用过程;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76.07±0.73Ma指示了氧化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也记录了矿区内与甲介山同期的南北向断裂的晚期活动时限。该年龄与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