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软土路基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及填土高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路基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及填土高度的关系和规律,并分析了原因,推导出计算路基沉降的公式,提出了判断填土速率快慢和填土高度变化大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1,(10):8-8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向美国宇航局发出警告,称地球轨道上太空垃圾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危险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半线性椭圆方程组在Ω中以及Dirichlet边界条件u|Ω=V|Ω=0的解的存在性.其中Ω是R~n中光滑有界开集。关于非线性项f(x,u)作超线性假设。在此假设下,若f满足增长限制|f(x,u)|≤a|u|°=b,其中a、b、σ是常数.1<σ<(n+2)/(n-2),则利用临界点方法.证明了(*)+b,其中a、b、σ是常数,1<σ<(n+2)/(n-2),则利用临界点方法.证明了(*)有古典解存存。这样不用对(*)的解作先验估计,解决了Figueiredo和Mitidieri在[2]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往城市热环境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响应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MODIS 数据计算城建区与边缘区平均温度差值为热岛强度,结合热岛强度等级特征,选取热岛强度等级期望值较高的6个典型区域(Ⅰ西二旗、西三旗、回龙观,Ⅱ东四、地安门、新街口,Ⅲ丰台区中部,Ⅳ四惠、定福庄、东坝,Ⅴ石景山区,Ⅵ北四环四季青桥附近),研究热岛强度等级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响应关系;进而利用Landsat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城建区与精细尺度下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响应临界点与最优尺度。结果表明:(1)不同热岛强度等级的出现频率、其在白天与夜间的变化程度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有一定相关性,且相近的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下所表现出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相似。(2)主要城建区内地表平均温度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分布特征存在较显著的一致性,随着尺度半径r的增大其响应越明显。且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响应存在一个临界点,随着尺度半径r减小,响应临界点逐渐增大:尺度半径r=1000 m时,不透水面聚集密度达到60%后其影响趋于减弱;r=500 m、r=300 m时临界点分别为69%与83%。(3)不同典型区域的最优尺度存在差异,西二旗、西三旗、回龙观最优尺度为150 m,东四、地安门、新街口与四环四季青桥附近为60 m,而季节变化对最优尺度的影响较小。该最优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不同区域不透水面分布的破碎程度及地表类型的单一程度。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热岛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界孔隙度及孔隙介质的研究主要为测试分析的实验方法,如何运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取孔隙流体介质临界点和组分弹性参数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提出了求取孔隙介质临界点、孔隙内流体和骨架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公式及方法,并结合含气样品测试数据实现了这种数值计算.文章首先给出了3个包含孔隙度的线性方程,通过有机组合每个线性方程中的两个系数得到求取有关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公式.然后,详细阐述了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把室内含气砂岩样品实测的综合介质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作为数值计算的输入数据,求得了临界点和流体及骨架等相关弹性参数的具体数值.通过比较分析本文数学方法求得的计算数据与实验方法测得的实测数据,表明了该数值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数值实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选择合适的标准对临界点进行评价和取舍是拓扑简化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克服已被认识到的现有临界点权重标准的片面性,本文依据自然法则,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地形表面临界点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拓扑简化算法。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自然法则对地表临界点进行评价的标准客观,计算简单,相应的拓扑简化算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大型锡矿大厂矿区的100号矿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大脉状矿体,由质密锡铅锌矿石组成。该大脉矿体长度约1200多米。大厂矿区矿床形成过程有两个主要矿化阶段:早期锡石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的硫盐锡石多金属矿化阶段。矿物流体包体数据表明:早期形成于300~400℃(450℃)条件下,有高盐度流体包体与低盐度流体包体共存,流体处于从超临界流体进入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过渡阶段,有流体沸腾现象;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小处于降温过程。而100号矿体形成于300~360℃,压力较低,仅为8.24MPa。本次研究设计一含锡溶液从超临界态进入亚临界态的气液不混溶区的实验,研究金属在气-液间再分配过程。实验模拟一个非平衡的气液分离反应动力学过程。重点研究含Sn-NaHCO3-HCl-H2O在近临界压(25~22MPa)和8~14MPa、380~300℃条件下,在亚临界态气-液两相不混溶区时相分离过程。气液分离实验是恒压降温过程。结果表明:近临界区NaHCO3-HCl-H2O的NaCl-H2O体系出现气-液(L-V)分离现象。降温远离临界点时,在V与L相里的Na、Cl浓度比:Na(V/L)、Cl(V/L)比值多数远小于1,Na、Cl主要分布在液相里。实验表明出现含Sn溶液的V-L两相分离过程,并且,Sn已在L-V间再分配,Sn(V/L)多数大于1。说明Sn多数情况下分布于气相里(贫NaCl富H2OCO2)。在380~250℃范围内NaCl-H2O-CO2体系包含的H2O-CO2体系也出现V-L两相不混溶区。实验发现H2O-CO2的L-V分离过程中,气相里HCO-3和CO2-3分布很少,CO2多。同时,锡在H2O-CO2的L-V间也存在再分配,锡分布在富CO2气体里。实验说明富CO2气体迁移锡。实验为地质解释提供依据,说明100号矿体形成于快速减压的大型裂隙条件下。在300~360℃下压力减低,使含金属流体迅速进入L-V两相不混溶区,气体快速迁移金属,快速沉积金属矿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是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带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争议较大.本文以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例,试图从前兆存在的客观性和与地震发生的物理相关性两方面考察本次地震前的AMR现象.用“破裂时间分析”方程中的幂指数m作为描述震前加速矩释放“程度”的参量,在时间-空间-地震序列截止震级组成的三维参数空间(T,R,Mc)内考察AMR现象存在的客观性.考虑了多种因素对m(T, R, Mc)分布图像可能的影响,其中,余震是否删除和Mc对计算影响不大,但ML6.0以上“干扰”事件的影响则较大.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但得到的m(T, R, Mc)分布图像较为复杂,可观测到两个明显的AMR集中分布区.此外,在以实际震中为圆心的多个圆形区域内,使用固定时间窗向实际发震时刻滑动逼近,可观测到m值逐渐减小,即加速特征逐渐明显的过程.对震前矩释放程度m值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出现AMR现象的空间区域与震中位置似有较好的对应,但其时-空演化图像与滑动时-空窗的选取有关.这表明,本次MS7.3地震前的确存在AMR现象,并与其孕震过程在物理上相关.但本文仅是一个震例的研究,无法给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此外,用AMR来约束地震发生的时间看来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9.
强震短临前兆异常共性特征的物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立德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2008,31(2):99-102
强震短临阶段前兆异常的共性特征是"一多、二大、三广、四平静".通过讨论"一多、二大、三广"这三项微观前兆异常特征的物理基础,提出用"软包体模型"和信息论中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信息会突然增强的理论,可以对上述共性特征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与农村争地、工业与农业争地、燃料与粮食争地、住房与庄稼争地;矿产资源消费快于生产、生产快于勘查,国内供需失衡,对外依存度攀升。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这个两难命题,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国土资源部要把“前门”开得大大的。把地用好、把矿用好,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把“后门”堵得严严的,对违法违规问题绝不手软,坚决查处。同时,我们还感到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跟大家一起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