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263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22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热带大西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对3组试验模拟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并按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别分析,揭示表面风应力和热通量异常对海表面温度和温跃层深度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的变率.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弱ENSO型,年代际变化表现为南、北大西洋变化相反的偶极子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对海表温度变化都有贡献,其中赤道外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主要由热通量异常引起,而近赤道SSTA的变化主要由动量异常强迫引起.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热通量强迫的作用远比动量强迫重要.模式不仅能够模拟S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还能够模拟温跃层深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跃层深度的变率主要由动量异常决定,热通量异常强迫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2.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 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海洋立管复模态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阻尼的影响,研究海洋立管的动力特性。通过分析管内流体及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共同作用,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偏微分方程,进而得到立管动力特性方程,用复模态分析法求解动力特性方程得到立管考虑阻尼的自振频率。算例计算表明: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略小于不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立管的自振频率随着内流流速的增加而减小,但内流流速不大时,影响较小;管道长度对立管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广义Eady模态的斜压不稳定问题并着重讨论了环境参量对该不稳定的影响。该模态不仅存在有类似于经典Eady模态的不稳定短波截断, 还存在有经典Eady模态中没有的长波截断, 前者对环境参量的变化不太敏感而后者对环境参量的变化敏感。层结参数的减小, 模式底基流垂直切变的增大, 纬度的增高和模式层顶高度的减小, 均有利于该模态不稳定的发生。广义Eady模态下的最不稳定波仍发生在天气尺度波段, 其振幅和位相随高度的变化大体与标准Eady模态类似, 等位相线也随高度西倾, 但振幅关于大气中层不再呈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应变模态法识别刚架桥梁的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应变模态方法,对刚架桥的损伤识别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某刚架桥在不同损伤工况下的数值仿真计算,探讨了应变模态方法用于刚架桥损伤识别的能力。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应变模态差曲线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刚架桥的损伤位置;应变模态差曲线在刚架桥损伤单元处的跳跃幅值随单元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依此可定性地识别出刚架桥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HHT方法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之初步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方法-HHT,讨论了其有效性和优越性,简单介绍了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并利用HHT处理了地震工程中常用El Centro地震记录,得到了该记录的振幅-频率-时间分布特性,并将得到的边际谱与傅立叶谱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文彩虹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03,23(4):379-391
利用ECMWF PROVOST项目产生的在给定海表温度强迫下的150(1979~1993)季节集合预报数据集,分析揭示了季节平均气候异常潜在可预报性的全球分布。首先,利用可再现的强迫模态重建集合资料场,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的基础上定义潜在可预报性指数PU^k,然后,将重建场的PU^k与重建场贡献于集合平均的方差比结合,提出了定量估计局地潜在可预报性的指数PI。以全球850hPa温度季节平均异常场为例,对PI进行定量计算表明:不仅大部分热带地区,而且热带外一些地区的季节平均气候异常具有潜在可预报性,主要分布在北美、南非和亚洲部分季风区;全球大部分潜在可预报地区主要受ENSO型强迫控制,而部分温带地区如中国华北、中亚、北美南部主要受非ENSO型强迫控制;局地潜在可预报性具有季节性,夏季可预报性较强,冬季较弱。通过与其他几种估计季节潜在可预报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PI方法能更好地把热带外地区受外强迫控制的可预报信号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8.
高耸塔架结构节点损伤基于神经网络的两步诊断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针对高耸钢塔架结构的损伤特点,建立了具有节点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种分层神经网络两步诊断法:第一步,由基于区域残余力理论的第一层神经网络进行结构损伤区域的初诊;第二步,由基于应变模态理论的第二层神经网络进行损伤区域内的具体损伤节点位置和程度的诊断。对一平面塔架结构的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损伤诊断方法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中的传感器优化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了结构损伤识别中的传感器测点优化配置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仅考虑结构刚度变化的结构特征灵敏度分析,以结构各自由度的损伤信息为条件,计算出结构的Fisher信息阵,并且考虑到Fisher信息阵的逆阵可能不存在,而将Fisher信息阵对应于每个自由度进行分解,通过计算每个分解的Fisher信息阵的迹而确定每个自由度含有的损伤信息的多少,从而从结构的全部自由度中去掉那些含损伤信息少的自由度。建立直接利用结构不完整的实测模态来定位结构的损伤,避免结构模态扩阶带来不必要的误差。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方建桥 Li.  JQS 《地球科学》1997,22(4):441-444
详细研究了结构振动模态控制中反馈增益的解析解,数值模拟表明,解析解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时间短,控制效果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